人民幣升值預期、中美利率“倒掛”、資產價格持續上漲,在國際金融市場日漸動蕩的現今,中國正逐漸成為國際熱錢的“避風港”。 今年一季度,僅有據可查的涉嫌熱錢新增額就高達850億美元。專家指出,在當前A 股持續調整中,蜂擁中國的熱錢部分已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
中美利差持續拉大,熱錢持續涌向中國。熱錢流入,既可以規避國際金融動蕩風險,也可以對人民幣套匯套利,還可以對國內股市、樓市進行投機。大規模熱錢流入中國,成為監管層、資本市場重點關注的問題。
此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明確表示,央行正密切關注流入中國的國際資本。而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中國銀行(香港)從5月5日起上調銀行間外匯交易手續費。因此,該行隨即于同日將給予香港各參與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參與行)的人民幣買賣差價從10個基點拓寬至75個基點。監管層此舉旨在提高人民幣交易成本,抑制熱錢流入。雖然監管層試圖通過各種手段抑制熱錢流入,但熱錢仍然在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中國。
熱錢規模超金融危機前東亞
隨著去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美聯儲為拯救市場,從去年9月起,連續7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由5.25%降至目前的2%,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去年起連續六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當時的2.52%提高到目前的4.14%。一年之間,中美利差反轉并呈逐漸擴大的趨勢,加劇了海外套利資金的進入。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日前發表一份報告指出,預計到今年和明年底,國內的“熱錢”規模很有可能突破6500億美元、8000億美元。
鐘偉表示,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的1996年底,注入東亞的熱錢約為5600億美元,而到199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后流出東亞的熱錢約為8000億美元,這給東亞帶來非常慘痛的損失。鐘偉認為,目前中國承受的熱錢流入規模已超出亞洲金融危機前整個東亞所承受的規模,因此,必須意識到資本流動回流給中國經濟帶來的風險。
“目前中國承受的熱錢流入規模,已超出亞洲金融危機前整個東亞所承受的規模,但中國GDP的規模至多只有亞洲金融危機時日韓加上東盟GDP規模的四分之一,中國的資本管制真的能夠在資本流動逆轉時如此有效地阻擋熱錢的撤出嗎?”在這篇研究報告中,鐘偉對目前中國的熱錢狀況表示了擔憂。
熱錢回流風險隱現
鐘偉強調,熱錢流入的巨大規模等問題已經開始影響我國中短期的金融形勢,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政策調整,那么危機性的市場強制調整也許會在三年內發生。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熱錢進入會加大國內通貨膨脹壓力,推高資產市場的泡沫。但如果熱錢出現大規模回流,則可能給我國金融秩序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梅新育說,自從2002年下半年人民幣升值預期興起以來,國際游資大量流入中國大陸樓市、股市等資產市場。然而,目前中國樓市已風聲鶴唳,股市也出現大幅波動,匯改至今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也意味著日益逼近這一輪升值周期的頂點。不少海外游資主體實際上是借貸投入中國市場,如果危機深化導致其償債能力削弱,他們將很有可能不得不加快拋售中國資產套現回流。
梅新育認為,次貸危機正在繼續深化,在收入銳減的情況下,如果海外機構投資者、外資企業等為了彌補總部損失而大舉出售在華資產,把資金調回母國,人民幣匯率將受到沉重的向下壓力。
梅新育認為,盡管我國經濟目前因人民幣升值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一旦人民幣匯率發生大的變化,我們同樣要蒙受嚴重沖擊。因此面對熱錢挑戰,除了強化監管之外,還需要堅決拒絕一次性大幅度提升人民幣匯率,防范因人民幣升值周期到頂熱錢迅速套現回流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