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保險災后援助和賠付保障功能專家建議,構建商業再保險和國家再保險相結合、多層級的地震風險分擔機制
今年以來,巨大災害頻發,我國巨災風險保險體系的建設迫在眉睫。
“盡管我們已經盡可能的賠付,但對于地震災害所帶來的損失而言,只能是杯水車薪?!鄙碓谒拇篂睦碣r第一線的中國人民人壽保險公司副總裁蘭亞東昨日向記者表示,無論是年初發生的雪災還是剛剛發生的地震災害,保險業支付的賠款與災害損失相比都只是“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我國巨災保險體系缺位。
醞釀建立巨災基金
在雪災和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等立即啟動了重大災害理賠機制。針對今年初直接損失達1111億元的雪災,保險業共支付了10.4億元賠款,所占比例不到1%,與發達國家平均36%的災害保險賠付水平差距較大。而此次震災屬于保險理賠范圍的險種僅占5%左右。
專家介紹,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巨災風險保險體系,受災群眾可以通過理賠款重建家園,同時國家負擔也相應減輕。為此,保監會正在醞釀建立相應的巨災風險保險體系和巨災基金。
至于建立巨災基金的具體操作模式,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巨災基金由中央、省、地市三級財政共同出資。之后,各類保險經營主體可按商業再保險的原則,向巨災基金購買再保險。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認為,當前應盡快明確巨災保險立法工作,設立巨災保險專項基金,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災保險制度和建立巨災風險分散制度,讓保險充分發揮災后援助和賠付的保障功能。可復制我國農業保險運作模式,即采取商業運用與政策支持相結合的模式,對保險公司與保戶進行財政補貼和稅收方面的優惠,并通過國際再保險公司尋求風險的分攤。
同時,應提高我國保險的覆蓋面。人保財險相關人士介紹,2007年四川省保費為211.91億元,意外險10.49億元,健康險保費收入19.46億元,人均保費分別為260.75元、12.9元和10.6元。地震重災區人身險覆蓋率僅為10%,遠低于全國15%的水平。
構建風險分擔機制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內并沒有專門的地震險,只有一些附加條款而已。2001年10月保監會下發的《企業財產保險擴展地震責任指導原則》規定,各保險公司企財險項下可以擴展地震責任,而家庭財產的地震保險賠付未曾提及。
郝演蘇指出,目前國內的地震險往往是以主要合同的附加險形式出現,而且收費比較高,要求十分嚴格,因此很少有保險公司承保。
“我們并不是不保地震項目,而是對地震的承保能力非常有限,而且費率的制定權也很有限,因此我們不得不將地震引起的理賠放到除外責任里。”一家財險公司有關負責人解釋說,地震具有很強的突發性、地域性和相關性,而且頻率高、分布廣、損失大,屬于典型的巨災風險,而我國又是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之一,為此,沒有哪一家保險公司敢冒巨大風險承擔該業務。
人保財險理賠部相關人士認為,如果沒有財稅優惠政策鼓勵,保險公司根本不可能去以小搏大。
對此,新華人壽總精算師楊智呈表示,再保險是商業保險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提供風險標準化,管理行業風險,提供保險資本等方面均發揮著顯著作用。
專家呼吁,巨災保險應借鑒國際經驗,構建商業再保險和國家再保險相結合的、多層級的地震風險分擔機制。這種分擔機制包括國內保險業承保地震風險,向商業再保險公司分保,由國內外商業再保險公司作為再保險主體;對于超過再保險公司承保能力以上部分,由政府管理的地震風險基金提供再保險。
比如,日本通過地震再保險險種,形成了由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和政府共同分擔責任的結構。各家保險公司共同成立了日本地震再保險株式會社專門負責地震再保險業務。同時,由政府承擔最后的壓力,降低保險公司的風險。
“九一二”地震后,臺灣地區于2002年4月開始實施政策性的住宅地震基本保險,采取住宅火險自動附加地震險的方式,賠付制度保障主要由四大主體組成:商業保險公司設立的住宅地震保險共保組織;臺灣當局設立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國際再保險市場;臺灣當局財政。
業內人士認為,只有通過推動建立多層次的地震保險制度,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遭受巨災損失后能夠及時得到經濟補償,促進災后重建。再保險制度還使得巨災風險在更廣泛的區域進行分散,有效減少巨災沖擊,提高保障程度。
此外,郝演蘇認為,如果我國建立巨災險,可以通過國際再保險標準提高經營門檻。國家對滿足再保險要求的公司給予資格,既可以提高保險業務質量,又可以利用國際資金。
“‘卡特里娜’颶風登陸美國造成損失后,全世界60%的大型保險公司都卷入了災害賠付。我們設立巨災險后,能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郝演蘇談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