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貨幣政策進一步從緊和宏觀經濟預期增長放緩的影響,市場對中國銀行業未來的整體盈利能力提出了質疑。
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及業績增長,與宏觀經濟的景氣程度緊密相關,信貸緊縮和經濟增長減速,正在使銀行業成長的可持續性和資產質量面臨雙重考驗。
中國銀行業能否經受得住考驗,接受采訪的業內專家認為,經過5年改革,中國銀行業已“今非昔比”,無論是資產規模還是運行效率,都有大幅提升,同時,中國經濟向好的態勢并沒有逆轉,因此,銀行業的穩健成長依然可以持續。同時,信貸緊縮、企業盈利能力下滑,將促使商業銀行“謀變”,逐步優化業務結構,擴展創新業務,發展綜合經營,培育新的盈利增長點。
各大上市銀行今年的中期業績預期也印證了這一點,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預增幅度均在100%以上,工商銀行的增幅也超過了50%。
五年蛻變 化蛹為蝶
一位金融專家指出,中國金融業五年的改革,最大的成就便是“改好了商業銀行”。這在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內,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
2001年12月,當世界貿易組織向中國敞開大門時,一個體弱多病的金融體系步履蹣跚。而占據了金融業資產規模半壁江山的銀行業,由于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被國際社會描述為“瀕臨破產”。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2003年4月28日,銀監會悄然掛牌成立。也正是從這年開始,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等銀行全面啟動股份制改造。隨后,中國銀行業冒雨前行,陸續打響財務重組、政府注資、股份化改制、引進戰略投資者、資本市場上市等重大戰役。
2004年1月,國務院決定以450億美元外匯儲備注入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愛股,行情,資訊),標志著國有銀行改革走出了一條新路。是年8月,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9月,建設銀行重組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央匯金公司成為這兩家銀行的最大控股股東,代表國家對兩家試點銀行行使出資人權力,較好地解決了國有商業銀行長期存在的產權主體虛置問題。
2005年4月,匯金公司又向中國工商銀行注資150億美元,與財政部各占50%的股份。同年10月,建設銀行率先在香港公開發行股票,以每股2.35港元的價格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
國有商業銀行從五年前技術上瀕臨破產,蛻變為具有一定國際認知度的大型商業銀行。與此同時,農村信用社通過產權改革、補充資本、轉換機制實現再造。
正如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曾表示的,改制銀行公司治理得到改善,內部管理得到加強,與戰略投資者的合作逐步深入,風險管控水平得到提升,財務狀況明顯改善。
與此同時,銀行業的安全穩健性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截至2007年1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從2002年末的23.7萬億元增加到52.6萬億元,翻了一番多;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6.7%;本年利潤從2002年底的364億元增加到2987億元;風險撥備缺口從2002年末的1.34萬億元壓縮到5353億元。
信貸緊縮 一把雙刃劍
業內專家指出,目前一再緊縮的貨幣政策,讓銀行信貸成為稀缺資源,銀行對于貸款利率的議價能力正在增強;但是另一方面,資金成本抬升,削弱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未來兩三年內銀行的資產質量可能面臨局部性風險。
瑞銀集團的亞太金融行業分析師王瑤平認為,短期難改的緊縮貨幣政策和資本市場資金回流,左右著銀行信貸資金及利潤來源,但緊縮的貨幣政策也提高了銀行貸款的定價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金收益率,因此,銀行資產負債的結構優化是盈利的關鍵。
今年以來,由于通脹水平明顯抬升,宏觀經濟面不確定性增加,銀行的資產規模擴張將會受到抑制,同時資產質量存在下降的風險。
目前,國內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于利息收入,凈利息收入在收入結構中的占比大都在80%-90%之間。由于利息收入主要取決于資產規模的擴張和利差水平,而這兩個因素又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因此當前銀行的盈利模式決定了它具有周期性。
據國泰君安銀行業研究員伍永剛測算,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對整個銀行業凈利潤的負面影響為1.3%,對上市銀行的負面影響約1.37%。以2008年3月末數據估算,14家上市銀行存款余額約24.16萬億元,考慮到人民幣存款的扣減、稅收的影響,14家銀行共約減少凈收入51.2億元,減少凈利潤38.39億元。
有金融學者指出,我國商業銀行主要通過規模驅動實現盈利增長,高收益率的貸款資產的擴張速度與銀行盈利增長表現出較強的相關性,因此信貸緊縮將挑戰這種模式。從較長的視角分析,信貸緊縮對銀行經營模式的轉變也存在積極的推動影響。
歷史經驗表明,在貸款增長受調控限制的情況下,銀行發展中間業務及資金業務的動力將更為強勁,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及對利息收入依賴的下降成為發展趨勢。
對于中國銀行業而言,近期內依靠利差和信貸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仍然能夠帶來高成長,但是,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行,其長期享有的制度性的利差優勢將逐步削弱,在外部環境壓力下其必將逐步實現盈利模式轉變。
增速放緩 多元化“謀變”
在通脹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央行很可能進一步非對稱加息,這對以利差收入為主要利潤來源的銀行來說,無疑具有較大負面影響。
對于今、明兩年銀行業的業績,大多數專家一致認為,“盈利仍可保持較好增長,但增幅將會下降。”原因在于貸款額度控制、大幅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更多地實施人民幣加快升值策略。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計,今年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增長可能仍會達到50%。而瑞銀王瑤平則預計,2008年銀行新增貸款數量將基本等同于2007年的新增數,銀行業信貸增速會下降3到4個百分點,但依然會保持在13%左右,行業利潤增長可能在35%以上。
光大證券6月中旬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08年銀行業的凈利潤增長仍能實現超過40%的增長。未來2-3 年,在中國經濟不發生“硬著陸”的前提下,銀行業的盈利增速保守估計在15%左右。
由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盈利增速放緩,商業銀行逐步嘗試多元化“謀變”。市場人士指出,銀行貸款利率的話語權在從緊貨幣政策條件下將增強,從而將帶動相關中間業務的增長,如咨詢費等。今年一季度,各家銀行推出了大量的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這一方面可以在不占用銀行存款的情況下緩解企業的資金饑渴,另一方面又增加了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
銀行應對從緊貨幣政策的措施還包括積極發展綜合經營。目前,商業銀行在建立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方面都有了突破,很可能今年在保險、證券方面有新的突破。這將使商業銀行構建一個比較好的綜合經營平臺,為整個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本版觀點不代表易方達基金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