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務院研究室曾發布一項《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建議國家用10年的時間培養出一代有文化有技術的新型農民。2007年“兩會”期間,半月談記者發現有關農民培訓方面的議案、提案頻繁出現,許多代表、委員無論本職工作與“三農”是否直接相關,都在為農民培訓大聲疾呼。可以說,加強農民培訓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已經成為各方共識。當前,在農民培訓方面,政府、企業、社會都在參與,但要想十年培訓一代新農民,我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
政府:讓“陽光”來得更燦爛些
現代農業需要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資料圖片)
應該講,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民培訓工作高度重視。200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了人才智力支撐,強調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而早在2004年,農業部、財政部、勞動部等六部委就聯合啟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陽光工程”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采取了“公開招標培訓機構,財政資金直補農民,培訓保證農民就業”的新機制實施。據農業部透露,截至2006年11月,“陽光工程”共培訓農村勞動力700萬人并轉移就業600萬人,轉移培訓就業率達85%。
“陽光工程”只是中央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支持措施之一。2007年,中央對農民培訓的支持政策仍在密集出臺:中央財政安排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專項經費6億元,預計到年底將培訓350萬人;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訂單培訓、定向就業,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率;農業部、中國科協等17部門將為1億多農民開展農民教育、科技培訓、技術推廣、科學普及等工作。
然而,政府的投入仍然不能滿足農民培訓的巨大需求,同時培訓的管理體制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據農業部統計顯示,在我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3%,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相對偏低的農民素質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全國政協委員孫福指出,當前農村勞動力培訓存在問題主要有:缺乏統一的組織領導機制,培訓資源整合利用不夠,例如一方面農村青少年等主要應培訓群體無課可上,另一方面各級職業教育學校卻出現生源危機;培訓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財政資金落實難度大,尤其是地方資金缺口較大;培訓體制不完善,農民受訓的積極性不高。
專家指出,當前政府在安排農民培訓時應形成合力,整合培訓資源,建立綜合協調組織,防止出現“多龍不治水”的局面,盡快制定統一的農民工培訓規劃,保證資金專款專用,落實到位;要進一步強化用人單位對農民工的培訓責任,盡快建立由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農民工培訓投入機制。
企業:風物長宜放眼量
企業是農民培訓的直接受惠者,理應成為農民培訓的主體。事實上,近年來長三角、珠三角各地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在經受“民工荒”、“技工荒”的沖擊之后,已經對農民培訓工作提高了認識,有的企業開始用免費培訓來招徠農民工,有的則高瞻遠矚,和勞務輸出地政府合作,提前介入農民工培訓,為自己儲備勞動力資源。
企業對培訓農民工的需求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視,“訂單培訓”作為一項和企業結合的培訓方式在各地廣泛推行。作為勞務輸出省份,貴州省以轉移就業前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采取定點、訂單、定向培訓方式,加大農民工培訓力度,提高了勞動者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這類培訓班開班之前都要派專人到用工單位實地考察,根據用工單位的需求制訂培訓計劃,所培養的“訂單民工”很快就被企業爭搶一空。
但當前也有一些企業對培訓農民工態度消極,認為“耽誤事”,片面要求所招聘農民工具有相關工作經驗,甚至對政府下撥資金扶助培訓也無動于衷。有專家認為,近些年一再上演的“民工荒”已經說明,受過培訓的農民工不再是“揀到籃子里就是菜”的廉價勞動力,而是需要爭搶的人才資源,企業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消極應對培訓農民工,勢必要在勞動力爭奪戰中落敗,企業的發展也將后繼無力。專家同時建議,政府在聯合有用工意向的企業對農民進行培訓的同時,應出臺約束性措施督促企業對農民工進行培訓,建立市場化的長效機制。
社會:行動能量不可小覷
2003年10月,美籍華人聶圣哲在他的家鄉安徽休寧縣捐資200萬元創辦了一所“德勝木工學校”。據木工學校校長陳穎介紹,學校招的都是能吃苦的中學畢業的農家子弟,面試、家訪合格后方能入學,學制二年,既學木工手藝,又學文化知識,突出實訓。4名富有實踐經驗的師傅常年指導學生使用斧、鋸、刨、鑿等手工工具,學習傳統木工手藝。學生的畢業論文,就是制作一張明清年代的老式八仙桌和兩把太師椅。
木工學校的紀律嚴厲得近乎苛刻。《學生制度讀本》列出了226項違規行為,包括“每天零用錢超過2元”、“在學校內走路不按規定路線”等等。學校還自編了兩冊《道德與修養》課本,教育學生在學手藝的同時,從生活的細節入手,學會做人。聶圣哲說,要把這些農民的兒子培養成“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的“君子”。
2005年6月,聶圣哲任客座教授的同濟大學為木工學校培養出的國內第一批科班出身的39名木工,發放了“匠士”學位證書。目前,該校已有62名畢業生被德勝公司派往北京工作。按照學校要求,這些大山里走出去的“匠士”,每年春節回家都給父母帶了一份禮物,并把他們一年薪水的存折交給了他們的父母。這些父母在接到子女的存折時,許多人都熱淚盈眶。
德勝木工學校的成功顯示了社會力量在培訓農民方面所蘊藏的巨大熱情和行動潛力。實際上,一些公益性民間組織正在逐漸將注意力轉向培訓農民,他們公開透明的運作方式和注重實效的培訓模式備受農民歡迎。專家建議,政府應高度重視發揮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培訓,可以考慮引入民間資金和組織構建全方位的農民培訓體系,也可主動扶持、資助民間組織培訓農民,這樣才能形成合力,以全社會之力共推中國新農民培訓事業。(王立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