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今年恰逢鄧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南巡講話加快了中國經(jīng)濟改革的步伐。20年后,中國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和嚴峻,經(jīng)濟、社會、政治等領域都迫切需要深化改革與全面轉型。今年的兩會上,深入推進改革已成為委員代表們的共識。為了解民眾對推進和深化改革的看法,環(huán)球輿情調查中心于本月4日到11日以隨機電話調查的方式對全國7個城市的居民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多受訪者認為中國改革處在繼續(xù)進行的狀態(tài),接近八成受訪者贊同漸進式改革,絕大多數(shù)受訪者對中國通過改革成為西方式民主政治國家這一設想不認同。專家認為,特別激烈的改革很少能成功,“中國這么大,情況這么復雜,選擇漸進式改革比較明智”。
環(huán)球輿情調查中心本次的調查對象為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長沙、沈陽的15歲以上普通民眾。本次調查為隨機抽樣,在95%的置信度下,允許抽樣誤差為3.08%。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010份。調查結果如下: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肯定改革使自己和家人受益的受訪者比例占78.3%,其中有49.6%的人表示“受益了”,28.7%表示“有些受益”。11.9%的受訪訪者認為自己和家人從改革中“很少受益”;有8.0%則認為自己和家人在改革中“沒有受益”;1.9%的受訪者表示對這個問題“說不清”。從不同年齡段受訪者的差異來看,年齡越大的受訪者越肯定改革;年齡越小的受訪者則比較傾向于認為改革沒有令自己和家人受益。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教授認為,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平均生活水平,這一點應得到肯定,“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改革的受益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認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不知道30年前什么樣,所以他們可能從中受益的感受較弱。“其實,中國過去30年改革中受益最大的還有農(nóng)民群體”。
被問及中國改革的主要推動力時,選擇“社會現(xiàn)實對改革的客觀要求”這個回答的受訪者最多,占44.1%。認為改革主要推動力是“領導人的改革決心”的占26.3%。17.3%的人選擇“公眾的改革愿望”,7.8%的人選擇“輿論的倒逼(強迫)”,4.5%表示“說不清楚”。王長江認為,民眾顯然已經(jīng)意識到客觀現(xiàn)實對改革的要求,中國開始觸及一些深層次的改革,難度也隨之不斷增加。“過去可以繞過去的難題,現(xiàn)在到了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時候”。他表示,在這種情況下,領導人的決心將會越來越重要。
對于改革的基本方法,79.1%的人認為應該是“漸進的”,只有17.1%的人認為應該是“激烈的”,還有3.8%的受訪者對這一問題表示“說不清楚”。這一調查結果得到專家一致肯定。周孝正認為,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改革得人心,“這體現(xiàn)出中國百姓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國民心態(tài)”。
在回答 “您覺得現(xiàn)階段中國在經(jīng)濟、社會和政治的哪一方面最需要深化改革”這一問題時,選擇社會改革的受訪者最多,占37.0%;其次是政治改革,占30.3%;選擇經(jīng)濟改革的占26.6%。另外有6.1%的受訪者表示對這個問題“說不清”。王長江認為,這三個方面的比例相對平均,一方面可能因為民眾對政治改革的理解太狹窄。另一方面說明,中國已經(jīng)進入綜合改革階段,“僅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夠,民眾還有對自己權利的要求,對社會環(huán)境和安全的要求等”。
在政治改革方面,支持“中國應通過改革成為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國家”的受訪者僅占15.7%,“不反對這種觀點,但認為它不現(xiàn)實”的受訪者占47.9%,認為“這種觀點很天真,不支持”的受訪者占19.1%,認為“這是西方灌輸給中國人的,不應上當”的受訪者占9.9%。還有7.5%的被訪者表示對這個問題“說不清”。王長江認為,照搬任何一種體制都不會成功,調查結果說明民眾比較理性。
對于“改革意味著改變現(xiàn)有的利益格局,改革會不會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這一問題,50.0%的被訪者不擔心社會不穩(wěn)定。34.4%表示“有點擔心”,13.1%表示“擔心”。還有2.5%的人選擇了“說不清”。周孝正認為,不改革才會加劇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只要向好的方向改,怎么會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呢”?王長江認為,這個調查結果說明,極端的觀點是不受民眾歡迎的,人們期待的是一種理性、寬容的改革氛圍。(記者 段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