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孟復:
有請香港九龍倉集團主席,會德豐集團主席吳光正,他的發言題目是《應對金融海嘯擴大內需展開改革開放“第二浪”》。
2009-03-07 15:12:02
吳光正:
在這次全球金融海嘯中,金融機構的虧損估計高達3.6萬億美元,全球性的“三角債”無法及時清算,導致許多銀行國有化。
2009-03-07 15:14:20
吳光正:
全球整體需求下降,生產力過剩,我國也受到波及。“城市化”是擴大內需的關鍵之一。預計在下一個20年,我國將成為有75%城市人口的現代市場經濟體。這是機遇,也是挑戰。擴大內需,從“創造供應”轉向“創造需求”是大方向。
2009-03-07 15:15:01
吳光正:
一、穩定匯率和價格市場化
斯坦福大學教授麥金能(Ronald Mckinnon)一項長期研究的結論是:匯率變化無助于中國降低外貿順差。其實,匯率的波動對企業是一個額外的風險,穩定的匯率有助企業將其資源、精力、注意力集中起來,再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生產力,以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而不是在規管價格的環境下盲目地擴張產能。
2009-03-07 15:15:16
吳光正:
對產業升級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建立資源行業的產權制度、開放生產要素和產品的價格。由于產權不清、價格管制,目前內地許多資源行業價格普遍偏低,需要政府提供補貼。這種補貼表面上創造了就業及利潤,但實際上卻令出口產品價格太便宜,間接地補貼了全球的消費者,這是不可持續的。更何況任何價格偏低,都會導致浪費和低效率。
2009-03-07 15:15:45
吳光正:
有人或許會問,現在是不是開放價格的時機?在當前,宏觀經濟最大的隱患是“通縮”而不是“通脹”。要在開放價格的同時,提高老百姓(尤其農民)的收入和津貼,“雙軌”進行,便不會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2009-03-07 15:15:58
吳光正:
更明顯的,高達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有一定風險的,同時大量外匯儲備也是不可能持續的。金融海嘯的一個重要啟示是:我國必須在將來國際金融秩序的重建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2009-03-07 15:19:05
吳光正:
我國金融改革的關鍵是人民幣國際化,其中包括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人民幣可自由兌換、資本可自由跨境流動、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等重要目標。多年來,香港已與國際金融市場有效接軌,在金融海嘯后,不妨以香港為試點,積極加快發展人民幣相關業務,讓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這有助于逐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2009-03-07 15:21:08
吳光正:
二、降低稅率及儲蓄率
過去幾年,我國稅收增長都在30%的水平,遠遠超過實際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學者蒙代爾(Robert Mundell)不久前建議美國政府把企業所得稅由35%降低至15%,認為這是“對癥下藥”的一個重點。此外,德國等也已出臺了減稅方案。
2009-03-07 15:21:18
吳光正:
透過財政及稅收措施,提高國民的可支配收入及消費,可提供擴大、創造及優化“內需”的基本條件。如大幅減低個人所得稅,包括向中等收入階層減稅,將有利于擴大內需及刺激個人的積極性,有利于吸引高素質人才。相反,高稅率則會打擊內需和投資,并流失稅源。
2009-03-07 15:21:38
吳光正:
目前中國的儲蓄率有“三高”現象:(一)政府的儲蓄率高,中央已果斷地出臺一個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方案,相信還有上調的空間。(二)國民的儲蓄雖然居高不下,但占國民收入比例其實有下降趨勢。由于銀行的儲蓄息率偏低,將不能為國民帶來財富效應,因此,消費者仍然不會有足夠的信心增加消費。這是“擴大內需”的一大障礙。(三)企業儲蓄占國民收入比重持續攀升,企業可支配收入占GDP由1992年的11.1%,上升至2007年的22.9%。能把企業龐大的儲蓄轉化成有效益的投資,將有助于“擴大內需”。
2009-03-07 15:21:50
吳光正:
在國庫收入方面,應當解決三個問題:(一)理順資源產權不清的問題,合理地征收資源稅。(二)讓國民合理分享到壟斷性行業的過高利潤。(三)許多國家的國債占GDP的比例在100%以上,這是一個危險的水平。我國在這方面包括去年新增的國債,占GDP的比例仍在20%上下,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利用。
2009-03-07 15:22:01
吳光正:
全球金融海嘯帶來了“危”,也帶來了“機”,我國的改革開放已走過了30年,現在要抓住百年罕見的機遇,積極推動改革開放的“第二浪”,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我國可在下一個30年內實現全面現代化。
2009-03-07 15: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