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正在出席全國兩會的海洋地質學家、全國政協委員高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日本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不會波及我國,民眾無需恐慌。(3月13日《中國青年報》)
高抒委員還特別指出,日本此次發生地震,但該國民眾表現得有條不紊,而我國發生地震時,很多人茫然不知所措。相對于日本國民應對大地震時所表現出的良好自救意識和“穩定”的情緒,我們的民眾在這方面的存在不小的差距。這表明,我國民眾的抗震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地增強,我國應對大地震的綜合快速應急機制建設及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日本民眾在大地震中所表現出的良好素質,首先得益于日常的國民素質教育,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其次得益于經常性的應急演練,國民能夠在發生地震時,保持清醒和鎮定,在自救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其三得益于信息的及時公開,防止以訛傳訛,亂上加亂。每當日本發生大地震時,國民都能夠保持較好的狀態,顯然是多年來堅持不懈抓教育、抓防范、抓演練的結果,能夠確保在地震災害來臨時,將人員傷亡減少到最低點。這一點,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和學習。
地震災害是大自然帶給人類的一種災難。目前我們雖然無法準確預測地震何時來臨,也無法對可能發生的地震加以有效遏制,但是經過長期的有關地震的教育和訓練,以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來應對各種地震災害,卻可以將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點,這應當成為國家有關部門以及公眾普遍統一思想和認知的一種“共識”。其目的就是教育引導廣大公眾,增強抗震意識,提高自救能力,關鍵時刻盡到一個公民維護社會秩序和參與抗震救災的責任。比如,當地震發生時,公眾應保持情緒的平穩和鎮定,而不是驚慌失措,無所適從;遇到危險時,是以科學的方式展開成功的自救,以及采取正當的措施成功避險,而不是盲目逃生、倉皇逃命,甚至稀里糊涂躲錯地方等等。
目前全世界每年能夠記錄的地震高達3萬多次,而近年來的科學研究證據表明,地震以后還有長達10年的活躍期。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基于此,筆者以為,我國應該借鑒日本的一些成功做法,通過加大抗震救災的教育,普及多種形式的抗震救災知識及演練,將公眾引導到防災抗災的正確道路上,以公眾抗震救災素質的整體提升和有力,來全面促進我國抗震救災工作的創新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