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8日在南非城市德班召開,各方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前著手最后一輪協商。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27日說,各國代表不至空手而歸,只是尋求設定《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并不容易。
目標艱巨 第二承諾期分歧嚴重
本屆氣候變化大會,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會期為本月28日至12月9日,與會各方將再次聚焦《京都議定書》。
菲格雷斯27日說,尋求設定《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恐怕是德班大會上各國政府代表“難以完成的任務”。即便實現突破,也可能在大會最后幾天。
菲格雷斯所言“突破”,即各方可能達成某種妥協。
去年底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上一輪氣候變化大會通過決議,雖認可《京都議定書》有第二承諾期,卻沒有設定出第二承諾期的具體時間表,針對發達國家減排目標的表述措辭模糊。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年末到期,而德班大會是到期前的最后一輪氣候談判。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針對第二承諾期存續議題分歧嚴重。發展中國家普遍要求保留第二承諾期,日本、加拿大等部分發達國家卻拒絕這一提議。
成果難料 技術資金會取得進展
一些人先前預測,本輪氣候變化大會成果不會多。菲格雷斯否認這種說法。
她預計,德班大會無論如何也會就《京都議定書》產生一些成果,同時在技術轉讓和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綠色氣候基金”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2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德班會議的當務之急是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資金、技術等重要議題取得進展,希望各方進一步顯現誠意,增進理解,加強合作,推動德班會議取得全面、平衡的成果。
西方媒體先前報道,歐洲聯盟代表可能在德班大會期間提出一套推動各國減排的新路線圖。
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新聞鏈接
聯合國氣候大會熱詞點擊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0多個國家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公約》為國際社會努力應對氣候變化挑戰、進行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制定了一個總體框架,得到了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支持。據統計,目前已有190多個國家批準了《公約》,這些國家被稱為《公約》締約方。
《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是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的,具有法律約束力。它為近40個發達國家及歐盟設立了強制性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即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諾期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
《議定書》于2005年2月生效,美國是目前唯一游離于《議定書》之外的發達國家。
巴厘路線圖及雙軌制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厘路線圖”,為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
按照“巴厘路線圖”要求,一方面,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發達國家要履行《議定書》的規定,承諾2012年以后的大幅度量化減排指標;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和未簽署《議定書》的發達國家(主要指美國)則要在《公約》下采取進一步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這就是所謂“雙軌制”談判。
三股力量
出于各自利益的不同,當前的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基本分成三股力量——歐盟、“傘形集團”和發展中國家(77國集團+中國)。
歐盟自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在節能減排立法、政策、行動和技術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傘形集團”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多次表示不接受《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它們立場類似,中期減排目標低,且以一些發展中國家參與減排為前提條件。
發展中國家是國際氣候談判中的重要力量,包括77國集團和中國,其中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還形成“基礎四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