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在中國四大名陶的榜單上并沒有牙舟陶的身影,一說起此事,平塘縣牙舟陶藝傳承人張祿麒就顯得很不甘心,“在評比四大名陶的時候,我們牙舟陶正處在衰敗期,錯過了時機;如果我們牙舟陶當時拿去參加評比的話,我相信它也會被評為中國四大名陶”。
牙舟陶瓷生產始于明代洪武年間,據傳由江西傳入貴州省平塘縣,因在牙舟生產而得名,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張祿麒正是這項技藝的第十七代傳人,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即平塘縣牙舟工藝美術陶瓷廠的廠長。
在陶瓷廠的展廳里擺放著許多作品,價格從幾百到上千元不等,據張祿麒介紹,產品很受歡迎,“上海、北京的客人一來就帶上上萬塊錢的東西走,他們一看就說我們牙舟陶價格不高品質又好,回去肯定好賣”。
牙舟陶不僅受到顧客的肯定,也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可以說牙舟陶正經歷著它從未有過的榮光。但是這一切來之不易。據張祿麒回憶,當年的牙舟陶瓷廠還是國營工廠,體制改革后倒閉了,里面的工人要么回家去搞家庭式作坊,要么就外出打工了。作坊里的老藝人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地老去,有的已經離世,陶瓷技藝也因此面臨著失傳的威脅。“本來我在外面打工,但想著這個是我們祖輩留下來的技藝,不能讓它就這么消失了,想繼續把這個做下去,所以就跑回家來”, 張祿麒說起當年的那個決定顯得依然很興奮。
牙舟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燒制冷卻過程中會產生裂紋,放置時間越長,裂紋越多。聽張師傅說,冬天還能聽到陶器“炸”的聲音。“要有這種流動感,東西看上去才不會死板,才有生氣”,張師傅認為裂紋是牙舟陶的一張名片。
直到現在牙舟陶的制作工藝還是延續著傳統的燒制手法,用柴火燒。由于柴火燒的話沒辦法自動控制溫度,一切都要憑經驗,所以對工人的技術水平要求得很高。陶瓷廠現有工人十幾名,都有五六年的工作經驗,也都是張師傅手把手帶出來的。
牙舟陶每一項工藝要求都非常嚴格,張師傅給記者展示了一個沒有壺嘴的茶壺,就是因為當初上釉的時候沒有轉動壺身導致的,“所以做陶的每一個動作都很關鍵,一定要細,不然整個成品就都報廢了”。因此技術工人的培養和引進也就成為了陶瓷廠能否繼續擴大生產的重要因素。
不過張師傅對于能否擴大生產顯得不是那么在意,在這個支著一堆堆柴火的貴州農村小院里,在一座座造型別致、工藝精巧的展品前,我們似乎已經感受到了這個非遺傳承藝人的夢想,那就是將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永不褪色。 (記者:北京周報社 李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