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我國自1990年引入EDI技術以來,EDI的應用與推廣得到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同時經過各級政府部門的努力推廣,EDI在商檢、稅務、郵電、鐵路、銀行等領域,逐步得到了推廣。在鋼鐵行業,諸如寶鋼EDI技術運用的也獲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與此相對應,作為中國的鄰國,日本鋼鐵行業EDI標準的發展又是怎樣一種狀況呢?以下將著重探討日本鋼鐵行業EDI標準的現狀和未來展望。
一、關于EDI的新詮釋
談及日本鋼鐵行業EDI標準的發展現狀及其未來展望,要涉及到日本情報處理開發協會對EDI的新定義,該定義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日本EDI標準的發展方向,在此,有必要首先做個簡要介紹。
傳統意義上,EDI通常被定義為:所謂EDI,就是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英文縮寫,是一種計算機應用技術,應用這種技術的貿易伙伴根據事先商定的協議,對經濟信息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格式化處理,并把這些數據通過計算機網絡,在它們的電子計算機應用系統之間進行交換和自動處理。
但是,該定義有較大的缺陷,即未考慮貿易伙伴之間運用EDI技術進行數據交換時企業間業務往來的高效率要求。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第一,作為大企業的下級承包商,中小企業的權益未得到反映。企業集團應用EDI技術,對貿易伙伴之間的供應鏈協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中小企業往往被迫接受大企業的EDI標準,其權益很難受到保護。在EDI技術的應用上,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一樣,應該要能切實感受到EDI技術帶來的高效率才行。
第二,各行業EDI之間的跨界應用未得到反映。企業集團內或行業內的EDI標準帶有該企業集團或該行業的特點,不能跨界應用,當貿易伙伴處于不同行業時,意味著它在接受此標準的同時,可能還要運用其所在行業的彼標準,當標準之間不能兼容時,反而會降低利用效率。
第三,EDI的跨國界應用未得到反映。在建立EDI標準時,如果能遵循在國內外交易中均能使用的國際EDI標準,可以相應地提高一國產業整體的競爭能力。
為此,日本情報處理開發協會在2011年公布的《業界標準EDI—現狀與動向》報告中將EDI標準提升到國家基本建設的高度,通過概念框架的方式對其定義作了詳細釋義。其EDI的基本定義是:“所謂企業間電子數據交換(EDI),是指在企業間事先認可的業務協作過程中,將事先認可的業務信息,通過事先認可的格式化處理方式,遵從事先認可的運用程序,在事先認可的電子數據交換方式的基礎上所進行的電子數據交換行為?!痹贓DI概念框架中,日本情報處理開發協會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從“業務協作”、“業務信息”、“信息格式化”、“運用程序”、“電子數據交換”五個方面對EDI進行了擴展定義,并指出作為國家基本建設的EDI應具備“健全性”、“跨界性”、“國際性”三個基本要素。由于篇幅關系,此處從略。
二、鋼鐵行業EDI標準的歷史沿革
日本鋼鐵行業制定EDI標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68年,當時,在鋼鐵廠家與商社聯合組建的“供需調查委員會”所召開的會議上,商社方的代表強烈提議最好對高爐廠訂貨單記載項目以及相應編碼進行標準化處理,為了進一步研討該提議的可行性,隨后專門組建了由5家高爐廠和4家綜合商社擔任委員的“賬證編碼委員會”, EDI雛形的出現由此開始。
從1970年制定57項標準開始到1988年為止,制定行業標準的活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所開展的相關活動基本上只停留在針對企業間貿易體系的簡易化和高效化問題,廠家和商社所進行的意見交換上,成效不是很大。
到1990年,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以及IT技術的發展,為了促進網絡技術在信息交換系統上的應用,當時的通產省成立了“鋼鐵網絡研究會”,鋼鐵行業作為因應措施,也將相應組織改組為“鋼鐵流通信息化委員會”。從此,鋼鐵流通信息化委員會積極與相關行業開展橫向共同研究,依據CII標準①開始著手鋼鐵EDI標準的制定工作。
1992年公布了鋼鐵EDI標準,隨后經過了幾次大的修訂,現在的EDI標準主體是2001年版,不過也在2002年和2005年進行了兩次小的修訂。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Web-EDI發展顯著,諸如《互聯網EDI指南》的修訂出版、鋼廠質量檢驗單電子化措施的實施等均預示著鋼鐵EDI標準的普及出現了較好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