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雖然很多大學生有創業的想法,但在擇業的順序上還是有著高度的一致:先就業、再擇業,最后選擇的才是自主創業。他們坦承,這也是父母所希望的,畢竟創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資金、項目、經驗,而這些都是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們所欠缺的。同時,上大學付出了較高的成本,先有個固定的工作,是收回成本最保險、最穩妥的選擇。自主創業,在某種程度上被理解為是就業無門情況下的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
既然國家倡導鼓勵,又有相應利好的扶持政策,為什么面對創業,還是讓很多大學生感慨:想說愛你不容易呢?
“這條路并不好走。”劉曉濱在我市一家藥企任銷售主管。他告訴記者,2005年大學畢業時,就懷揣著夢想,希望靠自己創業打下一片天地。劉曉濱說,大二時他就開始做一些兼職,主要是營銷方面的,也賺了些錢,因此對畢業后的去向比較明確,就是創建一個屬于自己的銷售網站,為需要的企業提供銷售服務。
畢業后,他滿懷激情,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自己創業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首先要組建一個團隊,建立網站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還有就是要給員工發工資。”劉曉濱說,剛開始大家都有干勁,網站很快就建立起來了。但剛剛一年,公司卻因信任度不高,運行時又出現技術問題,加上缺乏管理經驗、對相關政策缺乏了解、市場經驗不足等眾多問題而運行不下去了。無奈之下,他又選擇了就業這條路。
盡管如此,劉曉濱表示,他還是不甘心,創業夢想依然在,只不過他將等待更成熟的時機,等自己的羽翼再豐滿些。他說:“我創業的激情,完全來自大學期間兼職成功的經歷,實際上真正走上創業這條路,才知道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創業不能僅靠一股熱情,還需要其它很多的因素。大學生剛畢業,最缺乏的就是經驗,但我們在創業之初很缺乏這方面的引導,市場信息、政策法規、管理理念方面的知識都很欠缺,而且對自身定位也缺乏清醒的認識。”他認為,這些都是導致他創業失敗的原因。
貴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貴陽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任周若平認為,大學生自主創業,一方面要以個體素質和自身實力作為基礎,另一方面則需要社會建立有效的導向機制和激勵機制。他告訴記者,作為扶持大學生創業平臺和孵化器的貴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學生創業園,就是有效導向機制和激勵機制的一個體現。創業園為以技術創業的大學生提供零門檻的創業機會:辦公場地零租金,提供專項創業基金、投融資服務等。
據介紹,自今年3月份啟動至今,大學生創業園已經接待了900余人次高校畢業生創業咨詢,申請進入園區的大學生創業團隊有100余個,其中已辦理和正在辦理工商登記的高校畢業生創業企業有近60戶,已吸納500余大學畢業生就業。同時,創業園內的10家企業還建立了大學生實習基地,并且還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導師制,目前已經聘請了9位行業專家和在高新技術產業區內孵化成功的優秀科技企業家作為大學生創業園的創業導師,以幫助、指導更多的大學生創業者快速成長。
但是,面對已經進入大學生創業園和即將進入大學生創業園的有創業愿望的大學畢業生,周主任也很感慨:“我們誰都不能為這些希望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打包票將來他們都能成功,大學生創業園提供的只是一個平臺,一個孵化器,最終的成功還得靠創業者自己的努力。因為創業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除了需要外在的硬件,如資金、項目、市場,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素質,如對市場是否有清醒的認識,是否善于把握機會,是否具備堅持的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敢于面對失敗的勇氣等,這些都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