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內容:1952年,鄧小平奉中央調遣,到北京工作,全家老小跟隨他一同來到北京。這就是鄧小平,他從來不跟孩子講自己的地位,孩子們也不知道父親的官有多大。后來,鄧小平和卓琳的五個孩子中,鄧樸方、鄧楠和鄧質方三人,都考取了北京大學物理系。 |
鄧小平、卓琳和他們的孩子
1952年,鄧小平奉中央調遣,到北京工作,全家老小跟隨他一同來到北京。
在從重慶到北京的飛機上,女兒鄧楠問他:“在四川的時候,人家叫你首長,那到了北京以后你是什么呀?”
鄧小平趣地回答說:“腳掌”。
這就是鄧小平,他從來不跟孩子講自己的地位,孩子們也不知道父親的官有多大。
鄧林說:“說句實話,那時對于父親的了解真是太少,太少。他的職位有多高,他的權力有多大,我們都不大清楚,也不太關心?!?/p>
鄧楠說:“在八一小學讀書的時候,同學們經常在一起比,比誰爸爸的官大。每當這個時候,我都躲得遠遠的。因為我不知道爸爸是不是個官兒,官兒有多大。直到有一次,有一個同學問我:"哎!你爸爸是誰呀?"我說"我爸爸是鄧小平。"他們聽了都目瞪口呆,說:"哎呀,原來你爸爸是鄧小平呀,是那么大的官兒呀。"我這才知道,原來我爸爸的官兒那么大呀?!”
鄧小平和卓琳從不嬌慣孩子。鄧林、鄧樸方、鄧楠都是在寄宿學校上小學,學校遠在北京郊區,鄧小平從不準司機接從他們。無論是周一早上趕去學校,還是周末從學?;丶?三個人都是自己乘共公汽車。上中學以后,三個人都是騎自行車上下學。
“文化大革命”之前,因為家里孩子比較多,經濟上不太寬裕,幾個孩子都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老大長高了,衣服小了,就讓老二接著穿。短了接一截,破了,補個補丁,接著穿。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鄧小平和卓琳配合地非常和諧、默契。教育孩子的具體事情,鄧小平從來不管,全權放手,交給卓琳。他相信,妻子有能力教育好每一個孩子。鄧林說:“我爸爸認為我媽媽做什么事情都很合適,不合適的地方,我爸爸會用一句話、半句話去點撥一下,我媽媽立刻心領神會?!?/p>
但是,學期結束時,鄧小平要看一下每個孩子們的記分冊。對每個孩子的情況,優點、缺點、性格、特長,他都要心中有數。
鄧楠說:“父親教育我們從來不用說教,不講大道理,都是潛移默化中。比如管我們學習,就是學期末看你的記分冊,而且看老師的評語。對我來講,為了學期末給他看記分冊,我就得努力學習好、表現好。他看一下,大多表揚,但對我們來說為了這一次就得努力,這就是壓力。我們家孩子都學習好,包括我們的孩子們,學習也都很好。”
“父親不過于看重課本,不過于看重書本知識,他希望我們知識面廣。”“父親曾經說過,退休后想當一名地理教員,這跟他平常喜歡查看地圖、學習地理知識有關。父親有個習慣,帶我們外出時之前,一定要先看地圖,再用紅線劃出出行的路線圖。每到一個地方,他都隨身帶著地圖,隨時可以準確無誤地找到自己的方位我想,這是他早年戎馬生涯留下的生活印記。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們兄弟姐妹的地理都學得都很好。”
“父親干事非常認真,遇到不認識、不清楚的字、詞,就要查辭海、查字典。我們從小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幫他查字典,這也就培養了我們愛查字典、查詞源、查辭海、查康熙字典的習慣。我們很小就學會了拼音,都他教的?!?/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