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年來獎金不菲。從上世紀60年代最初創辦以來,獎金逐年水漲船高。最初是3萬多美元, 70年代末達到了20多萬美元, 80年代中期漲到40多萬美元, 90年代末已經有近100萬美元了,最近幾年獎金固定在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至140萬美元。
面對如此巨額獎金,大師們都是怎么花的?一般人會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是經濟學界卓有學術成就的人士,理財方面自然也比常人有獨到之處吧。但回看歷史會發現,經濟學家也是普通人,即便是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大師們,盡管在學術上都頗有建樹,在投資理財方面,他們的策略不見得比其他人來得高明。用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瓦西里·里昂錫夫的話說, “我喜歡以理論作賭注,但不喜歡拿錢去投機?!?/p>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拿到當年近100萬美元的獎金,著實苦惱了好一陣子。他最后想出的理財計劃,也實在沒什么特別創意:先修繕一下自己在意大利圖斯查尼的豪宅,再為自己兩歲多的兒子尼古拉斯買一匹矮種馬,最后把剩下的錢都存入銀行。但是,蒙代爾把剩下的錢是以歐元存入銀行的,之所以兌換成歐元,是因為這位 “歐元之父”長期看好歐元。 “10年過去了,蒙代爾是賺是賠呢?”蒙代爾曾經很認真地回答過媒體的這個提問。他說: “我得到獎金后,將它們兌換成了歐元,那是在2000年9月。開始虧了些錢,不過后來歐元回升又賺了一些,所以總的來說應該算不賺不虧?!?/p>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打理獎金的方法更是平淡無奇。他只是用18萬美元的獎金為自己在舊金山買了一幢房子。但是,這位大師的兒子——戴維·弗里德曼,倒是比他老爸有經濟頭腦,戴維·弗里德曼潛心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寫成一本 《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通俗易懂,估計版稅賺了不少。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道格拉斯·諾思與羅伯特·佛格爾。兩人用自己的經濟學知識判斷當時道瓊斯指數3700點太高了,不適合買股票,所以他們用獎金買了市政免稅債券。但僅僅過了一個月道瓊斯指數就攀升到了11000點以上,兩位經濟大師追悔莫及。
拿到巨額獎金不賺錢也就算了,還有幾位經濟學家,連錢都沒有到手,就 “虧”了部分獎金。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獎金都是以瑞典克朗計。如果在獎金到手前發生匯率變動,獲獎者們就可能面臨貶值的風險。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的加里·貝克爾教授就深受其害。加里還沒來得及把克朗換成美元以防備匯率波動,就在得獎兩個星期后接到一個斯德哥爾摩來的電話,稱由于瑞典爆發匯市危機,他的120萬美元獎金 “縮水” 25%,變成大約90萬美元。 “我在最初的兩個星期被這種投圈套物的游戲搞得疲憊不堪,”貝克爾沮喪地說, “吃了不少苦頭?!?/p>
還有理性預期理論的創立者小羅伯特·盧卡斯教授。 1989年,他與妻子簽訂離婚協議時,妻子麗塔認為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極大,便讓她的律師在離婚協議上加入一條規定——若在1995年10月31日以前獲獎, “妻子將分得諾貝爾獎金的50%”。誰料到,盧卡斯真的在那之前獲了獎。獎金的一半——30萬美元按照協議分給了前妻。媒體揶揄盧卡斯稱,盧卡斯的前妻似乎比他本人,更加吃透了理性預期理論的真諦。盧卡斯本人對此事倒顯得非?;磉_: “得到一半獎金總比什么都沒有強?!?/p>
其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都是理論經濟學家,在現實投資中, “馬失前蹄”也很正常。再說,投資市場變化莫測,預測不準、投資不對,也在所難免。他們獲得的獎金是他們憑借勤奮和天賦換來的,因此如何花這筆巨款都是他們的自由,也不需要我們過多去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