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來臨之際,山西省勞動保障維權中心就如何維權向勞動者支招
“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4月26日,山西省勞動保障維權中心就“勞動者如何依法維權”向勞動者支招,通過對常見勞動爭議案例進行分析,使廣大勞動者在熟悉現行勞動法規的同時,掌握勞動維權的策略與方法。
維權之前預先收集證據
案情:劉女士年滿50周歲,其所在單位要為其辦理退休手續,劉女士認為其工作崗位應按55周歲退休,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訴。
點評:根據國家規定,勞動者法定退休年齡為男60周歲,女工人50周歲,女干部55周歲。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的企業,女職工退休時按所在工作崗位確定退休年齡,退休時連續在生產崗位滿3年的或前10年在生產崗位累計滿5年的為50周歲,管理崗位為55周歲。對于此類勞動爭議,女職工一定要注意在申請仲裁前收集能夠證明自己工作崗位或同行業同類工作崗位的相關證據,避免由于證據不足而導致敗訴。
莫放棄惟一的仲裁機會
案情:去年3月,原山西南洋國際學校37名教職工,因被拖欠工資等,向省勞動保障維權中心反映情況并要求提供法律援助。
點評:此案中教職工懂得在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利用法律途徑獲得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文書,將自己應得的工資待遇和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等全部待遇明確下來,達成充分保護自己的目的。在企業進行依法清算時,相對于民事賠償,只要有生效的裁判文書,在職工工資、經濟補償金等方面的待遇是應當優先清償的。此案例可警示廣大勞動者,在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一定要積極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免錯過惟一的仲裁機會。
民事賠償不能折抵工傷賠償
案情:張某因公出差發生車禍死亡,張某在事故中不承擔責任。公司認為,工傷賠償應當與民事賠償相折抵。其妻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訴,要求公司一次性支付工亡待遇。
點評:當工傷事故與第三人侵權發生競合,受害職工可以分別依照不同的法律獲得救濟。國務院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不再規定“取得了交通事故賠償,就不再支付相應工傷待遇”,其實質就是允許雙重賠償。
要冷靜看待“末位淘汰”
案情:在某公司任職3年的羅先生被“末位淘汰”,他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訴。
點評:現行勞動法律法規政策對“末位淘汰”制并無明文規定。依據《勞動法》規定,“末位淘汰”的做法不能視為勞動合同終止的情形,其實質是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關系的行為。本案實質仍為公司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因此公司應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此外,公司應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
口頭辭退也得給經濟補償
案情:郝某等5人從上世紀90年代起與單位分別訂立了合同期限為兩年的協議書,并收取金500元;隨后2002年、2005年,雙方又訂立過勞動用工協議書。2006年,該協議書期滿后雙方未再續訂,但單位繼續使用他們。直到去年9月底,單位派人分別通知他們5人不用繼續工作。郝某等人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了申訴。
點評:郝某等人與單位已經形成事實勞動關系。單位派人口頭辭退的行為應認定為單方提出解除勞動關系的行為,應當支付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對于用人單位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而未支付的,還應加付50%的額外經濟補償金。因此,勞動者在遇到類似情況時,一定要在法定的勞動仲裁時效范圍內主張權利。在沒有書面解除勞動關系通知書的情況下,可找一些同事來證明辭退事實。
申請工傷認定切勿超時效
案情:去年2月,小李被某電腦公司錄用,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3月,小李因公負傷,經診斷為右腿關節部位骨折及韌帶損傷。公司雖支付了他全部醫療費用,但未向勞動部門申請認定工傷,也未申請傷殘鑒定,工傷待遇賠償一事未達成協議。12月,小李向太原某市勞動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被告知在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或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情況下,必須先申請仲裁確認雙方的勞動關系。今年1月,小李又向太原市勞動爭議仲裁委申請仲裁。
點評: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被診斷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用人單位未按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勞動保障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據此規定,因工受傷職工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是有明確時效規定的,即其應當在1年內申請工傷認定,如果超過1年將被視為放棄工傷認定的權利。(郝原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