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家環保總局印發《全國生態保護“十一五”規劃》——
給資源開發戴上“緊箍咒”
“十一五”是關鍵期
生態保護聚焦3大領域
嚴峻的環境現實擺在我們面前。
——我國多數河流開發利用超過國際警戒線,生態用水被擠占,導致江河斷流、湖泊萎縮、濕地干涸,水源涵養和調節能力下降。
——土壤污染威脅農產品安全,畜禽養殖業污染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污染,造成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十分突出。
——外來有害物種大舉入侵,每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十一五”,是我國生態保護的關鍵期。一方面,經濟增長、人口增加、資源需求壓力加大;另一方面,傳統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徹底扭轉。根據《規劃》,到2010年,我國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要得到基本遏制,完成這一艱巨任務并不容易。
生態保護工作將主要圍繞三大領域展開,即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脆弱保護區,維護國家和地區生態安全;通過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全面改善農村生產與生活環境。
生態功能區劃“浮出水面”
4類開發確定方向
過去,我們往往習慣于從發展地方經濟單方面看問題,卻沒有考慮或者不知怎么計算當地的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生態功能區劃應運而生,目的在于結合各地敏感性、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社會發展強度和潛力等因素,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4類主體功能區,分區提出社會經濟發展方向。
目前,甘肅、陜西、安徽、北京、廣東、西藏、吉林等1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政府批準了各自的生態功能區劃,河北、山西、山東、江蘇等省開展了地方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工作,而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技術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今后,我國將對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分期分批開展保護和建設,爭取在2010年能初步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我國生態環境目前形勢嚴峻
目標考核用數字說話
評價因子選取5項指標
“十一五”期間,我國每年都會出臺全國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報告。評價的依據是國家環保總局2006年頒發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這是國家環保總局為對縣級以上區域的生態環境現狀及動態趨勢進行年度綜合評價專門制定的標準。對各指標分別賦予不同權重,最后計算出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并確定從優到差5個不同級別的生態環境狀況。
這就意味著,今后對我國生態環境的評價和生態保護目標的考核將不僅僅只是“定性”,還要用數字說話。評價因子選取了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水網密度指數、土地退化指數和環境質量指數5項指標。各省衡量生態環境狀況就有了一把較為精確的尺子,可以科學地看待生態環境到底是惡化還是改善。(記者 孫秀艷)
專家觀點
一個地區怎么發展?發展什么?開發力度有多大?都應該考慮生態分數。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云
生態保護的措施要通過地方政府落實,地方保護主義在這個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影響。只有當地政府真正對當地的環境質量負起責任,才能更好地推動生態保護工作。
——中國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部主任張惠遠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