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部機遇:以開放促進國內經濟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開放促進改革”的思路。在對外開放方面:“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
管制協調與邊境內規則是國際貿易新規則體系的重要內容,這將對國內政策調整帶來壓力。從中國目前面臨的需要改革的重要問題來看,新貿易規則的調整與中國正在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有很多相呼應的地方。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對投資體制改革與商簽雙邊投資協定、國有企業改革、服務業開放、勞動者權利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均有詳細的政策導向。中國應利用國際貿易規則重建來倒逼國內改革。
新規則體系強調貨物貿易、投資和服務規則的整合。在投資領域,強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在服務貿易領域,采用負面清單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發展服務業,是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中國的服務業部門市場化程度較低,整體上更加接近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其中國有部門主導的服務業約占全部服務業的一半,如教育、醫療、鐵路、航空、郵政與通訊、金融中介等部門,這些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市場準入受到較為嚴格限制。在160個服務部門中,不附加條件而完全開放的服務部門不足1/5。中國的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發展水平不平衡,2012年服務貿易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僅為10.86%。服務貿易新規則有利于提高中國服務業的開放水平,通過放開準入,引入外部投資者,可加強服務行業的競爭,同時促進網絡、信息、電子商務等新興行業發展。
新規則提出了“競爭中立”等對國有企業進行規范的原則,通過競爭中立,制約中國等現有和潛在成員國國有企業的競爭優勢,是美國在TPP等協定談判時考慮的重要因素。美國等關注中國在政府采購方面給國有企業的優惠、中國對國有企業補貼而使其產品取得的價格優勢、中國國有銀行、中國國有的資金支付系統(中國銀聯)等問題。從國內改革角度看,減少國有企業的壟斷是中國目前改革的重要一環,包括拆分國有企業政策業務與經營業務、完善市場參與機制、引入民間資本準入等。
在勞工和環境標準方面,靠勞動力成本來取得價格優勢的貿易競爭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勞動力供給短缺,低工資帶來的低成本出口容易引發外國的反傾銷投訴,同時社會保障體系缺乏也引發了較高的儲蓄率,經濟失衡明顯。加強勞動力保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是中國經濟調整的重要一環。促進可持續發展,降低碳排放量,降低能耗,促進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通過堅持自主創新、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三自”戰略,促進中國從全球價值鏈低端參與型邁向自主主導型轉變。目前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立法方面與國際一般標準的差異并不大,重點在于執法方面。此外,對于新規則中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問題,中國在十八大報告中也提出了“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