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主辦的“走向新常態的新興經濟體——2014’新興經濟體智庫經濟政策論壇”在在海口舉行,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杜傳忠指出,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以及正在發生的產業革命必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未來長遠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虔)11月1日,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主辦的“走向新常態的新興經濟體——2014’新興經濟體智庫經濟政策論壇”在在海口舉行,與會嘉賓深入交流研討與經濟增長新動力相關的重大課題。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杜傳忠在論壇上做了題為“新常態下的新興經濟體:產業轉型與升級”的演講。
杜傳忠表示,從表現形式上看,新常態的到來,就是以經濟增長率的角度,從原來比較高的經濟增長到現在的中高速或是低速增長狀態。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對新常態本質的、實質性的認知,這對進一步認識新常態的意義更大一些。就此杜傳忠提出了四點看法:首先,在原來的經濟發展狀態下,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處于出口驅動,內生發展的動力嚴重不足。第二,作為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要素主要是豐裕的資源和低成本的要素,而技術、品牌、營銷等高端要素匱乏。第三,內部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產業結構升級緩慢。第四,新常態是擺脫傳統粗放型高速增長態勢,進入高效率、低成本的集約型、可持續的穩態中高速增長階段,新常態的新,關鍵應在于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杜傳忠提出,新興經濟體產業轉型升級應重視的兩大外部環境條件。一是美歐等發達國家對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價值重新審視和反思,紛紛提出了“再工業化”的戰略。二是以“互聯網+新能源”為聚合推動力,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為主要內容的新產業革命正在全球孕育發展,主要發達國家給予高度重視,并采取了十分積極的應對戰略及舉措。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以及正在發生的產業革命必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未來長遠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與新產業革命可能產生的影響,杜傳忠認為有幾個方面:從產業的角度來說,一是產業沖擊,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國內產業體系,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這樣。二是重組國際產業的價值鏈,形成制造與服務相融合,高中低端諸環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新型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有可能在未來實現,不像當今的中高低端的三個環節的分離格局,而且重新走向一體化的格局。新興國家的傳統比較優勢將大大削弱,對新的國際產業分工有可能更為不利。新的產業革命必將帶來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等全方位的創新。面對新產業革命,新興經濟體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挑戰大于機遇。
新興經濟體產業轉型升級的自身障礙,杜傳忠提出五點:一是體制機制的障礙,除了傳統體制的改革以外,還應該對新的體制機制加快建設;二是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不足的障礙;三是自上而下形成的陳舊、過時的觀念、體制、模式、組織、行為等路徑依賴障礙;四是保證硬件設施與“軟件”公共服務方面在內的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的障礙;五是高端型、使用型人力資本儲備相對不足的障礙。
關于新興經濟體產業轉型升級的外部挑戰,杜傳忠認為,發達經濟體經濟不振,為了鞏固和強化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絕對主導地位,將更加重視核心技術,尖端技術的創新能力提升,從而加大新興經濟體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全球市場競爭壓力。新興經濟體之間缺乏有效的經貿合作的組織機制。
杜傳忠同時指出了新常態下新興經濟體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及對策。一是著力克服體制機制的瓶頸,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推進全方位創新,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力引擎;三是強化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撐,著力構建與新產業革命發展趨向相適應,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四是著力擴大需求,增強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需求方面除了內需和外需以外,要加大投資消費,投資總量和投資結構、投資效率是最重要的,另外,著重擴大信息消費、網絡消費、文化消費等新興的消費方式。
杜傳忠最后建議加強新興經濟體產業轉型升級的合作。一是國內外市場的對接,擴大市場需求;二是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形成更有效率、更高水平的經貿合作模式;三是利用垂直專業化分工協調機制和差異化競爭策略,在全球新興產業價值鏈分工中強化協同與合作;四是中國憑借現有的市場規模、產業配套能力,技術創新水平,基礎設施實力等優勢,在新興經濟體產業協同發展中應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