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5年3月31日,“中國扶貧基金會2014捐贈人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主題為“堅持,就會改變”。自2011年起,中國扶貧基金會通過舉辦捐贈人大會的方式,向捐贈人、合作機構以及社會各界報告工作情況,報告主要內容包括機構整體運行情況、項目實施情況、財務情況、機構新戰略等。
據介紹,2014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多方面進行大膽的嘗試,開展各類倡導型項目和活動,“善行者”作為國內首個百公里徒步活動,獲得了2014最創新公益獎、2014環球風尚獎;在首個扶貧日期間,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新浪微公益、微博等發起實施“饑餓24全民公益活動”, 逾1.6億網友進行瀏覽,社會反響良好;與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在騰訊平臺開展“手護生命,抗擊埃博拉”公益活動,以105,803次捐贈一舉打破“24小時內單一網上平臺最多次個人捐款”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與騰訊開通人人公益微信籌款通道,為民間發起的救助項目提供合約式管理與公募資質支持,借助微信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2014年,幫助4萬多人解決了貧困、疾病、助學、環境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人人公益時代
??? 家住平安里社區的吳女士,從2014年5月開始,每個月要以自己7歲兒子的名義,通過手機微信進行一次捐贈,這已經成為吳女士的習慣……
鐘金蘭,一位從業了25年的江西鄉村教師,2015年春節被確診為白血病,此時,獨生子正在上大學,同為鄉村教師的丈夫6年前得了嚴重的肝功能衰竭,本就拮據的家庭突然間崩塌……
一天晚上,吳女士照例在手機上查看公益項目,突然看到了鐘金蘭的求助信息。
“寶寶,你看,我們幫幫這個阿姨好不好?”
就這樣,吳女士和鐘金蘭,兩個陌生人通過手機連接在了一起。
過去的公益,捐款人只能通過非常有限的媒體信息,了解需要幫助的人群,然后聯絡、匯款、實施善舉,對自己愛心的流向、用途也不清楚;希望得到幫助的人只有得到媒體的關注、才有可能獲得關注、進而得到幫助。而現在,通過互聯網平臺,需要幫助的人可以將自己的求助信息發布在微信里,捐贈人可以通過櫥窗式的展示,了解每個求助項目的詳細信息,從而選擇自己的捐助對象和善款執行機構。
移動互聯網橫空出世,讓公益捐助不再受單一媒體通道的制約。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只有具有民政部門許可的公開募款資質,才能夠向社會大眾募款。中國扶貧基金會通過發起、搭建“人人公益”平臺,開放自身公募資質給媒體、NGO組織等具有一定公信力的團體或個人使用,讓發起籌款不再困難,讓需要幫助的人們多一絲希望。
移動互聯網浪潮
根據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數據,2013年蘆山地震發生后,愛心人士通過電腦和手機進行捐贈的比例為7:3;而2014年魯甸地震,這個數據變成了3:7。短短一年時間,公眾的捐贈習慣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還記得2014年夏天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嗎?通過幾位參與者的名人效應,從一個小范圍的對漸凍患者表達愛心的活動演變成了一場全民公益的狂歡。
2014年10月,同樣由微博參與發起的公益活動“饑餓24”上線。據統計,有超過1.6億網友參與了“饑餓24”話題互動。兩次地震捐贈數據的變化,互聯網活動的興起,說明消費和公益捐贈都在被移動互聯網滲透著。隨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的變化,公益活動也要跳脫“捐款”的局限,尋找更多更創新的模式。
體驗式公益
“冰桶挑戰”讓人們有了“漸凍”的體驗;“饑餓24”讓人們想起了“饑腸轆轆”的感覺,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參與能帶來體驗感的公益活動。
2014年9月,中國扶貧基金會舉辦了國內首個百公里公益徒步活動——善行者。參與者需要四人一組,徒步完成100公里的戶外路線,雖然經過了八達嶺、十三陵、虎峪等風景優美的路段,但非專業人士大約30小時的行走時間還是讓很多參與者終身難忘。
據中國扶貧基金會介紹,活動的火爆超過了他們的想象。為了保證活動品質和隊員安全,只開放了1800個名額,可報名人數實在太多,無奈之下只能進行抽簽,最后一批抽簽的中簽率已經達到7:1。
移動互聯網是一種全新的思維,它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改造著公益行業,讓公益項目、捐贈市場、受益人、捐助者都有了新的定義。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掀起一場對公益組織的影響力革命,有了移動互聯網,公眾的參與成本降低了,傳播寬度和廣度擴大了,公益組織的籌款能力提高了,無論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聯網,都是打造影響力、提高生產力的工具。
在商業領域已經被“顛覆”之后,公益行業和它的從業者們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希望老牌公益機構可以依靠自身豐富的行業經驗、堅實的項目根基完成移動互聯網轉型;也期待更多年輕的公益人加入這個美麗又充滿未知的領域,期待著中國公益行業蓬勃發展,對內扶貧援助、提高貧困人口生活質量,對外打造大國軟實力、樹立良好國際形象,讓中國公益面對移動浪潮的洗禮,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