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王虔)曾記畔村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王樂井鄉,全村有728戶2058人。這里自然災害頻發,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達到2000毫米。村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138戶481人。記者隨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的“三西”扶貧開發現場會議考察走訪時了解到,在這個環境惡劣民生困難的地方,金融扶貧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曾記畔村辦公場所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王虔攝
曾記畔村2007年正式啟動實施互助資金,到2015年6月,資金總量達到415.46億元。在2012年,曾記畔村又首批進入了“千村信貸”,將獲得互助資金貸款后仍不能滿足需求的社員推薦給信用社,他們能得到放大1-10倍的貸款。同時,村里還通過項目捆綁,推廣“普惠+特惠”的扶貧模式。村支書朱玉國認為“有了貸款的資金支持和還款的壓力,貧困戶們才能更好敦促自己‘造血’,而不是總等著國家救濟。”
鹽池縣建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評級授信系統,改變原有評級授信標準,將貧困戶的誠信度占比由原來10%提高到60%,家庭收入30%、基本情況10%,降低了貧困戶評級授信門檻。評級授信A級貸款額度為5-10萬元;B級貸款額度為2-5萬元;C級貸款額度為2萬元以下,每2-3年重新評定一次。
關于信用問題,朱玉國非常自豪,因為曾記畔村的借貸款回收率是100%,“信用環境非常好”。2015年,全村138戶貧困戶接受評級授信,有22戶被評為A級,得到90分以上的評分。77戶農戶獲得了483.5萬元的貸款,戶均貸款6.3萬元。他們全都獲得了富農卡,能夠隨時支取資金,不用時隨時歸還,讓村民們少跑路、少繳利息。
張國定家的羊圈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王虔攝
村民張國定今年48歲,2006年,當時還在跑運輸的他因為一場事故急速致貧。鹽池有養羊傳統,無奈的他只能回鄉養羊。“當時是貸款,有了本錢以后養了二十幾頭羊,那年賣一只羊就賺出了一只羊的錢。”后來,他就一直在家養羊,現在,他在評級授信中被評了A級,貸了10萬元,羊圈里有240頭羊。貸款讓張國定走出了當年的經濟困境。而眼下,還有一樁事困擾著他:今年羊的行市非常不好,羊皮價格跌到原來價錢的十分之一,肉價每斤也跌了10元左右。“今年基本沒什么賺頭了。”遇到這樣的情況,貸款還能還清嗎?“那是必須要還清的,窮人嘛,靠的就是信用了。” 張國定堅定地說。
像張國定一樣,曾記畔村的很多人都體會到金融扶貧的益處。“2010年村里人均純收入是2400元,現在提高到4800元。過去村里是‘空殼村’,現在通過互助資金提取的公益金,已經有12萬多了。”朱玉國介紹。這位年少時母親因病無錢醫治辭世、自己也因為貧困而輟學的村支書,心里一直有四個夢想:“一是資金量達到了300萬,就拿出10萬元解決全村的醫保;二是資金量達到了600萬,就用15萬元解決18-60周歲村民的養老保險;三是資金量達到了800萬,就解決全村貧困戶孩子上大學的學費;最后,我還想建一個農民自己身邊的草根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