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1月30日起至12月11日在法國首都巴黎召開,14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為199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次締約方會議以來最多的一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總統奧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政要均赴巴黎參會,全球近2000個非政府組織也與會。
任務艱巨
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全球性重大議題。根據聯合國第五次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對全球變暖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可能性由上次報告的“非常高”(概率在90%以上)調高至“極高”(概率在95%以上)。今年以來,極端天氣、自然災害、重大疫情頻發,催生數以百萬計的環境難民,影響地區乃至世界的穩定和安全。
此次巴黎大會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框架下,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并適用于各方的”全球減排新協議。新協議將確定2020年《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結束后,國際社會如何分擔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以確保全球氣溫升幅不超過工業革命前2攝氏度水平。
目前已經有180多個國家提交了長期減排方案,為全球在氣候大會上掃除障礙、達成協議創造了相對有利的條件。但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近發布《排放差距報告》顯示,減排目標加總后大約會減少40-60億噸碳當量的排放,但離“2攝氏度”所對應的需求仍相距甚遠。
分歧仍存
峰會大幕已然拉開,但是各方在幾個關鍵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大分歧。
一是減排責任劃分,即如何對接《京都議定書》的原則以及順應全球發展的現實,明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責任,尤其是碳排放的定量劃分。廣大發展中國家主張保留“共同但有區別”原則,并在減緩、適應、資金、技術等具體領域加以體現,敦促發達國家落實以往承諾。西方國家則要求發展中國家尤其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承擔更大減排責任。
二是資金問題。發達國家曾在哥本哈根峰會、坎昆峰會等場合多次承諾向發展中國國家提供每年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以解決發展中國家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需求。但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今年10月出版的氣候融資報告,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氣候行動提供的公共和私人資金在2014年為618億美元,高于2013年的522億美元,但與承諾的1000億美元仍有較大差距。
中國備受矚目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赴法國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并發表講話,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顯示出中國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中國在節能減排上的舉措和成效令世界矚目。2014年中美雙方達成《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將努力早日到達峰頂,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該協議對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起到了實質性推動作用和強大的示范效應。2015年6月,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確立了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標。10月,中國宣布建立規模為200億元人民幣的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以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的理念,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加大環境治理,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巴黎峰會前夕,中美、中法還分別發表了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針對一些問題凝聚了共識,為協議達成創造了良好氛圍。
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全球性重大議題,國際社會對這次的巴黎大會的行動也寄予了厚望。但聯合國氣候變化的每一次談判都伴隨著斗爭、妥協與共識,巴黎峰會或許也不會例外。(姚琨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