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08?年初,中國南部和中部?19?個省份低溫、雨雪和冰凍共同交織,持續?20?多天,造成了中國近?50?年以來最嚴重的雨雪冰凍災害。2018?年?10?月16日,雅魯藏布江中下游米林縣發生冰崩,冰崩及其攜帶的冰磧物形成冰崩堰塞湖,導致雅魯藏布江斷流、水位上漲;同年?10?月?29?日,該地再次發生冰崩堵江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類似的冰凍圈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分布廣泛,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巨大。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冰凍圈災害發生的頻數和強度有增強趨勢,已成為全球常見的自然災害。頻發的冰凍圈災害嚴重影響了冰凍圈承災區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以及冰凍圈地區的工農業與畜牧業、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旅游發展乃至國防安全,使承災區社會經濟系統遭受破壞。特別是冰凍圈承災區往往是地處偏遠的高寒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人口比例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冰凍圈災害防治已成為冰凍圈地區消除貧困、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影響,以及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冰凍圈災害學的產生與發展
縱觀國內外冰凍圈災害學的發展,可以看出,早期冰凍圈災害學主要以單災種的致災事件、災害影響和防治研究為主,且多集中于雪崩、冰湖潰決和冰川泥石流災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冰凍圈災害學研究范疇在擴大,凍土災害、海冰災害、冰凌災害等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研究。進入?21?世紀,伴隨著技術、方法的提升和對防災減災的關注,冰凍圈各類災害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顯著的擴展。近些年,伴隨冰凍圈科學、災害風險科學學科的發展,以及冰凍圈與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和相關技術方法的推動,冰凍圈災害學在災害綜合影響、成災機理、風險特征、風險評估、災害預警、風險管理等諸多方面,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認識,表明冰凍圈災害學科正在孕育發展、萌發興起。
冰凍圈災害學旨在綜合分析冰凍圈災害與風險時空特征及影響,明晰其成因機理和致災過程,并據此確定科學有效的防災減災對策,最終達到降低災害風險、減輕災害損失、增強冰凍圈社區恢復力和實現冰凍圈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冰凍圈災害學具有理學、工學與社會科學的三重屬性,是防災、減災、救災實踐的基礎。冰凍圈災害科學的研究對象為冰凍圈災害風險系統,該系統是由冰凍圈的孕災環境、致災事件、承災體暴露和脆弱性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系統。
冰凍圈災害風險是致災事件(hazard)、暴露(exposure)、脆弱性(vulnerability)3?個要素綜合的結果。在圖?1?中,如果用三角形的面積來表示冰凍圈災害風險的大小,可知其風險大小取決于冰凍圈致災事件的強度和發生頻率(通常稱為致災事件的危險性)、承災體的暴露程度及其脆弱性高低。
冰凍圈孕災環境包括自然與非自然(社會-經濟)要素,是風險及其三要素時空動態變化的驅動因子(圖?1)。多圈層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特別是氣候變化、環境退化、人口遷徙、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等是冰凍圈災害風險動態變化的重要驅動因子。
冰凍圈災害學既注重基礎理論,也強調實際應用,其研究內容隨著冰凍圈科學和災害風險科學的發展不斷深化和豐富。基礎理論上,冰凍圈災害學主要研究冰凍圈這一獨特圈層的災害風險系統、機理和過程,研究冰凍圈災害與風險,以及風險要素包括致災事件、暴露度、脆弱性的特征、類型、分布、變化、損失與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冰凍圈災害學還探究冰凍圈災害風險產生的根源,及其氣候與非氣候(社會-經濟)因子對冰凍圈災害形成的驅動機制。技術方法上,冰凍圈災害學主要內容涉及災害與風險的觀測、統計、分析、建模、預估、預報與預警,以及災害風險地圖編制與區劃、災害風險信息集成與管理等。目前,致災事件的危險性、承災體及其暴露和脆弱性、損失與風險分析等災害風險分析的技術方法已得到廣泛應用。應用實踐上,冰凍圈災害學強調開展災害風險與應急管理,冰凍圈氣候變化適應研究。具體內容包括:可接受風險水平評價、工程與非工程性措施及其成本-效益分析,不確定性情景下的冰凍圈災害風險決策、重大工程與基礎設施保護、國土空間規劃、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冰凍圈氣候變化適應、災害風險治理,以及冰凍圈承災區恢復力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冰凍圈災害應急管理包括災害預警、備災、應急響應與救災,以及恢復重建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