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不乏情報人員
谷歌公司宣稱,“谷歌地球”可以為用戶提供導航服務,并能用于救災、保護動物等公益活動,但在“谷歌地球”用戶中,并不全都在進行這些正常應用。
首先以英國《簡氏防務評論》、美國科學家聯盟、《漢和防務評論》等機構為代表的帶有民間情報分析色彩的組織,它們無法擁有自己的間諜衛星,因而大量使用“谷歌地球”進行分析,頻頻披露關于中國的所謂“軍情內幕”。
此外,一些無力發射衛星、購買衛星圖片的國家,把“谷歌地球”當成了“窮國的間諜衛星”,在時效性不強的戰略分析領域依靠它進行分析決策,在本國軍事行動中把它當成衛星地圖使用。據美軍情報分析,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美武裝也在此列,使用“谷歌地球”確定攻擊目標、制定攻擊方案。
非常耐人尋味的一點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軍事強國也在軍事、情報、國家安全等領域大量使用“谷歌地球”。一方面,通過專業間諜衛星搜集來的影像情報往往列入國家高級機密,許多基層部隊和安全部門無權使用,另一方面,盡管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航空航天偵察系統,但由于美國軍力遍布全球,需要關注和處理的情報量也非常巨大,在戰時衛星資源不足時,美國國家安全部門有時也使用經過鑒別的民用衛星資料彌補不足。
多部門參與監控
據了解,2007年,包括國家測繪局在內的多個部門專門成立了一個網上地理信息安全監管協調小組,定期對包括“谷歌地球”在內的網絡地圖進行瀏覽,發現問題,及時反饋。
加入發現“谷歌地球”有問題,中國相關部門就會和谷歌方面進行溝通。李永雄透露說,溝通有兩個渠道。“一個是國家測繪局等單位跟谷歌中國總部溝通,一個是外交渠道。”李永雄說,在溝通過程中,谷歌公司非常配合。
推出“影像中國”反制
除了溝通,中國政府也在想辦法研制出自己的“地球”。“2006年,我們研制了一個叫‘影像中國’的軟件,其優勢在于中國某些地方是用飛機拍攝,比‘谷歌地球’的分辨率更好。”李永雄介紹說,另外一個優勢就是,“影像中國”的地理要素比“谷歌地球”全,比如交通、地名、水系等基本上都會很清楚。
既然優勢很多,為什么至今還沒有向公眾推出呢?“主要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如何拿捏敏感和不敏感的地理要素還需要一個過程;再一個就是影像處理技術還不及‘谷歌地球’。”李永雄透露說,最晚明年應該會與公眾見面。
與此同時,“谷歌地球”也在加快進入中國的步伐。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谷歌公司迅速推出了“地震形勢圖”,網民可透過“谷歌地球”看到四川汶川的地理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