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數調查對象收到過不良信息
五彩斑斕的網絡世界并不是一方凈土。由于互聯網的隱蔽性和虛擬性等特點,互聯網也成了不良信息的滋生地。
調查顯示,62.32%的青少年遇到過QQ號碼被盜、虛擬財產被盜、個人信息被侵犯的情況;48.28%的青少年接觸過黃色網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過含有暴力、色情、恐嚇、教唆、引誘等內容的電子郵件或電子賀卡。
調查還顯示,14.49%的青少年因為相信了網上的虛假信息造成了財物或身心傷害。
“網絡中的各種信息良莠不齊,由于網絡傳播成本越來越低,傳播手法更加隱蔽和快速,一些人出于不良目的,將信息垃圾發送到他人的信箱或放在網上公告欄系統等一些信息發布點,青少年很容易成為被動的受害者。”陳晨說。
此外,調查還顯示,玩網絡游戲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上網行為之一。
從統計數據看,69.36%的人認為上網或玩網絡游戲是一種給生活減壓或發泄情感的方式。44.93%的人會對所得的網絡分數和網絡頭銜很在意;31.72%的人因為玩網絡游戲和別人發生過爭執。
青少年為何容易沉迷于網絡呢?
一位參與此次調查的專業人士分析這一結果時認為,網絡中的虛擬社會緩解了傳統的面對面交往方式給人的心理壓力,但和傳統的大眾傳媒所建構的社會現實相比,互聯網是一個更加虛擬的交往環境,是一個將人還原為無差別的工具、符號和對象的社會空間。在這種情境中,人們行為的社會情境意義淡化,行為與情境的適應性退而居其次,這容易導致倫理價值判斷能力的弱化,從而增加青少年被侵害的風險。
用強制性法律措施保護青少年
“青少年在網絡接觸中被侵害的問題不僅是青少年自身的問題,而是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關系在內的問題。”陳晨說。
她認為,要解決網絡接觸中青少年保護問題,必須從青少年自身和社會兩個方面入手,應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網絡使用意識,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通過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網絡世界并不是萬能的,并不是絕對安全的,使他們認識到網絡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最終形成自覺遵守有關法律法規、預防和抵制違法犯罪的能力。
參與調查的專業人士一致認為,要深入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開發出適合青少年身心特點的信息資源,吸引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使網絡文化的主流積極向上,建立一些有針對性的特色青少年服務網站,使之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同時,要加快完善網絡法律法規,用強制性的法律措施維護網絡的安全、健康和文明。(記者 朱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