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十二日電 題:“大買家”還無話語權 中國遭遇成長煩惱
中新社記者 翁陽
日前爆出的“力拓間諜門”事件眼下在持續發酵。據有關媒體最新披露,中國國內還有大型鋼廠及貿易商有高管涉案被拘,甚至作為負責今年鐵礦石談判組織方的中鋼協方面亦有多人接受調查,中國社會輿論關于嚴懲“內鬼”的呼聲高漲。
近年來,以與日俱增的中國“胃口”為籌碼,國際礦業巨頭與掌控其股份的中國鋼企競爭對手屢次攜手,迫使中國無奈接受鐵礦石不斷大幅漲價。有統計稱,從二00三年至二00八年六年間,中國鋼企因鐵礦石價格飆升而增加逾七千億元人民幣的支出。
與鐵礦石交易類似的“一買就漲”現象還存于石油等初級產品領域,國民財富的大量流失令人痛心。對于當今世界“大買家”中國而言,諸多內外因素導致的國際大宗商品定價話語權缺失,只是這個日趨開放的貿易大國所面臨的問題之一。
回顧新中國成立六十年歷史,若以時間為軸進行中線切割,可清晰看到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成長飛躍。一九七八年,中國進出口總額二百零六億美元,外匯存底僅十六億美元;及至二00八年,中國外貿總額已達二點五六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更逼近兩萬億美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挺入世界五百強之列。
三十年來,通過吸引境外投資和開展國際貿易,中國與世界在資金、產業、技術、人才等領域日益融合,這種建立在全球化基礎上發展速度是僅靠國內市場難以企及的。
時至今日,特別是自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不差錢”已成為海外對中國形象的重要認知之一,中國現在正立于如何利用經濟奇跡積累的巨額財富“走出去”,全面進行全球資源有效配置的嶄新起點。然而,各種“成長的煩惱”亦紛至沓來,這讓中國難以高興。
除卻進口鐵礦石、石油等被狠“敲竹杠”,美元泛濫導致的外儲縮水、境外金融投資蒙受巨虧、海外資源并購屢次折戟、稀有金屬等資源被廉價掠奪、出口商品與高新技術進口遭遇設限、海外熱錢炒股炒樓、外資企業逃稅避稅等現象皆令中國社會產生質疑。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公眾對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案的強烈反對,正是不滿情緒的一次集中釋放。
在存有偏見的西方世界,中國對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發揮的積極作用以及在華外資盈利豐厚等事實并未受到公允評價,倒是中國制造搶了他國的“飯碗”、操控匯率損害公平貿易、巨大需求哄抬全球資源價格等論調,長期大行其道。
世界發展的不平衡格局,使得倡導分工合作的全球化進程并不能抹掉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現實競爭,但毋庸置疑的是,一旦開放競爭升級到閉關對抗局面,所有人都將是失敗者。
對于中國而言,道理亦然。縱觀世界近現代史上的每一個興起大國,還沒有哪一個能夠封閉崛起,而中國的舊日傷痛以及東亞近鄰的成功與失敗案例,更說明倒退沒有出路。
面對當下全球經濟衰退的復雜局面,中國對外應踐行“平等互利、開放共贏”的一貫政策主張,通過理性、智慧方式妥善化解各種矛盾分歧;對于那些“內神通外鬼”的人與事,亦應嚴懲不貸,以儆后尤。
與此同時,對于資源能源和金融這兩大關乎國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的命脈行業,中國當通過對過往政策的總結檢討以及他國經驗的借鑒吸收,制定出一套全盤發展規劃,解除“成長中的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