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01:突然“轟”的一聲巨響將正在酣睡的廣西賀州平桂管理區公會鎮楊會村村民們從夢中驚醒,一個非法鞭炮生產點發生爆炸,被全身燒黑、面目全非的小孩被一個個從著火的樓房中抱出來。
今天我們來關注一個數量龐大,但又常常容易被忽視的群體。他們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的農村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這樣的孩子有大約5800萬人,其中14歲以下的占到了4000多萬人。這些孩子年紀小,父母不在身邊,缺乏自我保護能力,他們的權益如何維護成了一個社會難題。前不久廣西賀州的一起爆炸案就揭開了冰山一角,這起爆炸案是如何發生的?一起來看看。
一炮驚醒數人,十三名兒童生死一線間
11月12日8點左右,廣西賀州平桂管理區公會鎮楊會村的絕大多數村民正在酣睡,突然“轟”的一聲巨響將他們從夢中驚醒,一個非法鞭炮生產點發生了爆炸,現場一片火海。
廣西賀州公會派出所所長葉志鋒:“當時火勢非常大,里面這是廳,這個是廳,廳里面就還著著火,四個角還著著火,里面那些鞭炮就霹靂啪啦。”
當地派出所的干警隨后趕到現場。然而,令派出所的干警驚訝的是,現場有13位傷者都是孩子。一些被全身燒黑、面目全非的小孩被一個個從著火的樓房中抱出來,小孩的哭聲、大人的喊叫聲響成一片。
受傷兒童家長:“都變樣了,都認不出,那個皮都燒光了,沒有了。”
葉志鋒:“我們跑步過來,過來有些群眾,周圍的群眾也開始搶救小孩。”
記者:“急救?”
葉志鋒:“也搶救小孩,把小孩抱出來。”
記者:“在這個事故現場,我們也可以看到這里已經是一片狼藉,這個樓馬上已經要塌陷了,這個地上到處布滿了炮筒,這些應該是一盤已經裝好火藥的煙花,這里我們看到滿地都是炮筒,這個房間正是布滿了整整一層的炮筒,在現場我們注意到有這樣一口鐘,我注意到時針指得是7點46分,也就是說這口鐘將永遠將定格在11月12日7點46分事故發生的那個時間。”
在裝配火藥的房間里面,記者見到了部分制造炮竹的原材料和工具。據了解,在這個房間內裝配好火藥之后,再由孩子們安裝引信,事故死傷的13名小學生最小的只有7歲,最大的14歲。其中燒傷面積達90%以上的5人,燒傷面積55%至78%的4人,燒傷面積12%至40%的3人。1名兒童在送往醫院后經搶救無效于12日22時30分死亡。而燒傷的孩子將經歷2到4個星期感染期的生命考驗,在感染期內仍然隨時有生命危險。
廣西賀州市衛生局局長曾憲彪:“病情的情況是這樣,現在的11例病例里面,有5例仍然處于危重狀態。”
區區三毛錢,舍命為哪般?
鞭炮爆炸事故發生后,當地警方迅速以非法危險物品肇事罪和雇用童工罪立案,犯罪嫌疑人楊萬文和謝慶歲先后向警方自首。據了解,事發當時,謝慶歲正在用摩托車裝運貨物,摩托車發動打火引燃爆竹,釀成了這幕悲劇。
現在我手里拿著的是記者在這個非法鞭炮加工點找到的空炮筒,填上火藥之后,再由這十幾個孩子們一個個插上引信,就成了可以燃放的鞭炮。我數了一下,像這么一盤至少有1000多個藥筒。讓人不解的是,這些孩子怎么會變成黑作坊的童工?插完這么一盤藥筒,他們又能賺多少打工錢?
廣西賀州市植楊小學學生楊小麗:“就是插上點燃紙炮的引線那種。”
記者:“那他會給你多少錢?”
楊小麗:“他是按盤算的。”
記者:“一盤是吧,一盤給多少錢?”
楊小麗:“三毛。”
記者:“一盤三毛是吧?”
楊小麗:“嗯。”
正上六年級的楊小麗曾在那家黑作坊里面打過工,每插好一千多個引信,她能賺到3角錢,上學前的2、3個小時內,她能做好大約3000個引信,可以賺到1元多錢,放假的時候,一天的時間能賺到3元錢左右,工作時間長了,眼睛會很不舒服。
楊小麗:“但是眼睛看的有點酸了。”
楊小麗和其他傷亡的13名孩子一樣,都是村里植楊小學的學生,她周圍的很多同學都曾做過這樣的工作,而她們冒著生命危險換來得收入卻是為了購買零食和學習用用品。
楊小麗:“買東西吃,買需要的學習用品。”
記者:“比如說呢,都是買什么東西?”
楊小麗:“零食。”
記者:“買零食?”
楊小麗:“還有他們會上街買筆。”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每次下課之后,這里的孩子都會跑到附近的小賣部,購買1角錢左右的各種小零食,這些零食在他們眼里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
記者:“你吃的什么東西?”
學生:“辣,辣,麻辣。”
記者:“麻辣的什么?”
學生:“辣辣。”
不過,由于當地的居民生活貧困,孩子們兜里的零花錢少的可憐,有的孩子兜里沒有購買零食的零花錢,她們就只好鋌而走險去黑作坊里打工賺錢。而在13位傷亡的孩子里面有7位是六年級的女生,這又是為什么?
廣西賀州市植楊小學校長陳小潔:“我聽說有些小孩子,可能因為到了青春期,需要有一些自己私人用的東西,又不好跟家里面的人問,所以就可能想用自己的錢吧,自己好支配一下。”
其實就是孩子這些合理的需要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孩子們不惜鋌而走險賺取那些可憐的收入。
廣西賀州市公安局平桂分局局長葉佐高:“小孩跟著大人過來,跟著大人過來就掙點零花錢,還有個別的小孩是家長叫他們去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