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反“逼婚”:與父母打起“婚姻保衛(wèi)戰(zhàn)”
一次,馬凌從某地“海歸”協(xié)會副會長那里得知,“逼婚”在海歸一族與父母間引發(fā)的矛盾更為突出。
“一些國家,感情問題被視為子女的隱私。”從國外剛采訪歸來的一位同事對馬凌說,“如果子女拒絕父母過問感情問題,不論多么擔心,父母都不要再問。”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大多數中國父母意識里,子女的婚姻是整個家庭、甚至整個家族的事情。為此,喝過“洋墨水”的“海歸”與父母展開斗爭就難以避免了。
近年來,卞慶奎對婚戀題材多有涉獵。在他看來,父母觀念沒能隨著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而“與時俱進”,是“中國式逼婚”產生的根源所在。
一位32歲女白領的媽媽總是在“單身”和“凄慘”之間下意識地畫上等號。在電話中一聽到女兒因感冒略帶沙啞的聲音,這位母親腦海里就會條件發(fā)射似地蹦出“孤苦伶仃”、“好可憐”這樣的詞語。
“女性收入獨立,不需要通過結婚來找‘長期飯票’。而像煮飯、換電燈泡這種以前定位為女人或男人所負責的家務勞動,找鐘點工就能輕松‘搞掂’。”在馬凌看來,不論男女,如今都可以更有底氣、更從容地選擇自己的婚姻。
馬凌的這一觀點,在互聯(lián)網上擁躉一片。有網友表示:“我害怕被‘剩’,但我更害怕沒有來得及覓得‘愛情’就邁向了婚姻。”
但受“逼婚”所迫,這些未婚男女卻不得不早早打響“婚姻保衛(wèi)戰(zhàn)”。在惡戰(zhàn)中,他們“腹背受敵”:一方面要在人海中努力尋找總不出現(xiàn)的“另一半”;而另一方面更要想方設法抵御父母的“逼婚”壓力。
“為什么目的并不矛盾的父母與我們,卻成了交戰(zhàn)雙方?”林慢慢很困惑,她將其歸結為“中國特色”。
林慢慢從不掩飾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渴望。“并非‘不婚’,只是渴望更高質量的婚姻。”每當被“逼婚”到快崩潰時,林慢慢就有將這條“圍脖經典語錄”大聲讀給爸媽聽的沖動——“爸媽,如果我暫時嫁不出去,別怪我不努力,是因為上帝在隨機配發(fā),而月老老眼昏花,我心里能看到他,只是他被月老擋住。穿梭于街,茫茫人海,大海撈針,街上凡是長得像您女婿的,我都擠上去多看幾眼,我也很累。我不跟人比早,只比以后的幸福有多少!”
當初在轉發(fā)這條微博時,林慢慢還不忘補充一條:一定找個soulmate(精神伴侶),并夸張地附上一句:“掌柜的,要七個,打包帶走!”
樊江濤 周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