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文婧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19日山東準大學生徐玉玉被“騙死”。之后陸續又有數名大學生被騙。23日,山東另一大學生被“騙死”,父母傷心欲絕,住進醫院。26日,公安部發布A級通緝令,當天晚間,徐玉玉被騙案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抓。27日晚,6名嫌疑人全部落網。(8月28日《央視》)
毫無疑問,“徐玉玉案”告破,得益于公安部門“洪荒之力”的重視和努力,更得益于“洪荒之力”的輿論關注。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正是輿論的“洪荒之力”,倒逼了公安部門的“洪荒之力”。電信詐騙、電信詐騙導致的家破人亡,徐玉玉并非第一個,為何此事卻讓輿論和公安同時使出了“洪荒之力”呢?
輿論的角度,很好理解。一是長期以來的電信詐騙沉淀了太多的民憤,正在尋找爆發的時機;二是前一段時間一連串跨國跨境電信詐騙案告破,嫌犯被遣送到中國受審,為輿論進行了加溫;三是徐玉玉準大學生的身份、貧困的家境、“巧合”的情節、悲慘的遭遇,使得“徐玉玉案”正好成了引爆輿論的導火索。
回到公安的角度,如果不是輿論的“洪荒之力”,我們真不好預測案件能否如此迅速地告破。在筆者的見證中,發生的若干起電信詐騙報案,都是例行公事地筆錄之后等消息,幾乎都無后文?!靶煊裼癜浮焙螅綎|公安要求將電信詐騙一律立為刑事案件偵辦,實際上也說明了報案后沒有下文的原因,就是沒有立為刑事案件偵辦,簡而言之就是沒有足夠重視。
公安部門受限于人力、物力等因素,辦案有先后、有重點,是可以理解的。但令人不明白的是,電信詐騙本就屬于刑事偵辦的領域,為何此前沒有一律立為刑事案件偵辦呢?難道僅僅是輿論沒有使出“洪荒之力”?公安部門辦案要重視輿論的關注,但該立為刑事案件偵辦的,卻非要等到輿論倒逼,請問公安自身的立案標準到哪里去了?
確實,先刑事后民事,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一條基本原則。然而,這一原則僅限于既涉刑事又涉民事的同一案件。群眾利益無小事,就公安的工作本身而言,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并沒有輕重緩急的本質區別。“徐玉玉案”卻暴露出了公安部門在辦案時,人為給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劃分了輕重、緩急、主次,這是要不得的。
矛盾總是相互轉化的。群眾遇到的大多數問題,可能都屬于民事案件,也正是因為民事案件沒有得到公安的足夠重視,沒有“偵立破”,或者助長部分人走上了刑事犯罪,或者導致了刑事案件的發生。實際上,正因為民事案件跟大多數群眾更近,公安對民事案件越重視,越容易獲得群眾信任,越容易對刑事犯罪形成威懾、形成警民合力。
量變導致質變。盡管不是所有案件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告破,然而電信詐騙,卻是在詐騙犯一次次的得手中,助長了更多的犯罪分子到此犯罪害人。如果面對所有的電信詐騙案件,都能像“徐玉玉案”一樣,立為刑事案件偵辦,并使出“洪荒之力”,就會讓更多的人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相信“伸手必被捉”,也就不會演變成如今的詐騙重災區了。
每每看公安題材的影視,分外感動民警對群眾事無巨細的盡心盡力,但對比身邊,又便只能悲哀自己不是身在影視劇中的群眾;每每看到影視劇中刑警不惜生命與犯罪分子搏斗,冒著生命危險臥底,總痛恨民警沒有處理好小事,才釀造了如此多的驚險與犧牲?,F在的“徐玉玉案”,雖不能證明這種感覺就是對的,但卻也難以反駁這種感覺。
“徐玉玉案”告破,到目前也還只是嫌犯落網而已,希望細節的厘清和后續行動,會帶給人們更大的驚喜。但無論是群眾,還是公安,“徐玉玉案”的告破最多也只是欣慰而已,更多的應該是反思和檢討,如何堅持“命案必破”而又不讓“政績”受困于此,如何擺脫只能靠輿論倒逼的被動,如何真正自覺將“群眾利益無小事”落實。當然,進步的取得,還需要輿論繼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