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頻頻暴雨讓老廣頗為撓頭,屢遭水浸的羊城甚至被網友起了“中國威尼斯”的綽號。
昨日,一周三場暴雨破了百年紀錄之后,廣州終于漸漸轉晴。然而氣象專家帶來了更壞的消息。據預測,廣東今年最強的降水還沒來臨,在六七月汛期還要做好防范更大雨量的“龍舟水”準備。
不僅廣東。在國人的記憶里,近年來,冠以“N年不遇”的極端氣候現象越來越多:2008年初南方冰雪災害,2009年西南百年不遇大旱,今年5月重慶遭遇11級強風……
一連串極端氣候頻發,人們常常感慨氣候變“怪”了。“根據科學研究,氣候變暖是造成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明顯增多的主要原因。”國家氣象中心有關專家認為。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更加頻繁、更加反復無常、更加難以預測和更加極端的自然災害,正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有專家認為,極端天氣暴露了我國氣象預測和應急機制方面漏洞,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應對日益頻發的極端天氣現象?南方日報記者謝慶裕實習生王巧愛
氣候異象越來越多
與強風暴雨天氣對比強烈的是,2009年秋以來,中國西南5省市遭遇百年不遇大旱,造成逾5000萬人、500萬公頃農作物受災,2000萬人一度面臨飲水困難。國家水利部副部長矯勇稱,目前,西南5省市旱情已得到緩解,但云南、貴州仍有800萬人的飲水問題需靠供給解決。
當國人談論起西南的大旱,或是北方的寒春,再到南方的暴風雨,都會不禁深感當前氣候的“怪異”,同時也在承受著各種極端天氣給生活帶來的挑戰。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天氣事件愈演愈烈,人類面臨的氣象災害也更為頻繁。
而在暴雨之前,雖然西南大旱、寒春都沒有給廣東帶來感覺,但一系列反常的現象仍然敲響了警鐘。據廣東省氣象臺分析,廣東今年以來氣象災害呈現四個特點:1.前期局部地區氣象干旱重;2.氣溫冷暖變化大;3.回南潮濕天多;4.強對流天氣對局部地方的影響頻密。而且這些氣象現象在粵西、粵中、粵東局部地區都有分布,比較分散。
特別是5月6日晚到次日凌晨的暴雨,是今年廣東入汛以來出現的最強降水過程,具有“影響范圍廣、降水強度強、持續時間長、造成影響重”的特點。
但就是這樣強烈的降水,至今仍令氣象專家們摸不著頭腦,“氣象學上的各種指標非常不明顯,是什么力量能在很短時間內,把那么多的水汽聚到高空,再在很短時間下到平均高至約200毫米的降水?根據天氣學原理,這樣的天氣形勢幾乎不可能出現如此強烈的降水。”
“這是一種氣象異常現象。”矯勇說,隨著汛期到來,集中降雨、局部暴雨等天氣將頻現,這使全國防汛抗旱形勢非常嚴峻。
全球氣候變暖惹的禍?
種種異常,專家們雖沒有肯定地說明直接原因,但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相同的背景,全球氣候變暖。5月6日暴雨后,有關專家初步分析后認為,這可能跟全球氣候變暖和城市化帶來的雨島效應有關。
對此,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大氣科學系主任溫之平教授指出,相關的數據曲線顯示十分吻合,兩者或許是有關聯的。
隨即,廣州一周三場暴雨就等于全年雨量的1/4,降雨量達440毫米,破了前汛期的歷史紀錄。這時,專家們對以上全球變暖因素的解釋變得更為具體:
全球氣候變暖下極端事件增多,觀測上最明顯的事實,廣東近年雨日減少、雨強加大。中雨量級事件少了,暴雨特大暴雨事件增多了,主要是由于溫室氣體導致空氣對流更加旺盛。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雨島作用又將氣候變暖局部放大。
把廣東的暴雨放在相近時段的鄰省一起考量,甚至可以發現千絲萬縷的聯系。溫之平認為降暴雨是一種局部現象,但在更大尺度大氣環流范圍內,不同時空尺度內也是有相互作用的。不能否認重慶大風暴以及廣東大暴雨之間的大尺度范圍內的相互作用。
與北方的寒春相對應,廣東的春天也讓人感覺“比以往冷了”,今年4月,廣東平均氣溫為19.7℃,比常年偏低1.9℃,西北部的樂昌、仁化、連州等10個縣(市)月平均氣溫破或平歷史最低記錄。
“極端的冷事件和熱事件是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變率增大、氣候波動幅度增加的反映。”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肖子牛說。自然之友在日前向媒體提供的《中國公民社會組織如何參與應對氣候災害》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將是全人類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必須面臨的嚴峻挑戰。自然之友總干事李波在報告中說,人類所遭遇的更加頻繁的極端天氣就是氣候變化的影響之一,雖然很難說某一次的極端天氣是由氣候變化造成,但氣候變化確實使極端天氣的頻率增加、強度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