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霍山,一個縣十一個副縣長
國家級貧困縣——安徽霍山縣,一個縣長十一個副縣長,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十一個副縣長是如何產生的?
★采寫/小康雜志 記者陳建芬
一個貧困縣十二個“縣官”
《安徽某縣政府縣長配置情況》的網上貼子—“安徽某縣縣長配置竟是一正十一副”—在天涯社區一經貼出,立即有人提出強烈的質疑,“天啊,這么多,國務院才幾個副總理!”根據貼子上提到的縣長、副縣長的名字,不難得知,“某縣”是安徽省霍山縣。
霍山地處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帶。2006年7月3日上午,《小康》記者從六安市區坐車前往霍山,一路上山色漸起。“2043平方公里的霍山縣境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0多座”,同車有點文化的做茶葉生意的本地人王老板形容霍山“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典型的邊區、山區,耕地缺乏,交通不便。1986年,霍山被列入首批“國定貧困縣”。
車穿行在漫無涯際的山色間,王老板嘆氣,現在縣城里居民生活還好,但是山里的農民,日子過得還是相當的苦。王的說法,后來在霍山縣政府扶貧辦辦公室變成了一組更切實的數據:霍山全縣37萬人,縣城鎮人口只有不到5萬,其它都是農民,而他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880元。扶貧辦下去“送溫暖”時,常能看到的景象是一家幾口人,全部家當就是一張床和一床薄薄的被子。
記者問王老板知不知道霍山縣政府有多少副縣長,王老板表示他天天看霍山縣電視臺的新聞,經常露面的副縣長也就四、五個。而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離霍山縣政府不遠的一個飯店的老板時,他的答案是,可能有八、九個。再問為什么這么多時,他笑,“這個還用問?做縣長好唄”。
7月3日下午,霍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謝明拿著即將召開的“中國共產黨霍山縣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的名冊,初步勾勒出了霍山縣政府領導班子的構成:
縣委副書記、代縣長:陳俊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江曉明
縣委常委、副縣長:高 帆
縣委常委、副縣長:許遠懷
副縣長:王光祥、楊奉海、王仲儒、 袁孝友、濮宜平、楊春輝
“除縣長和9個副縣長外,還有梁修存、李燕兩個非黨員的副縣長”,終于完整了,霍山縣縣政府的縣長正是一正十一副。
十一位副縣長從何而來?
謝明介紹,11位副縣長中,江曉明、王光祥、楊奉海、李燕、王仲儒、袁孝友、楊春輝7位是地方任職干部,而高帆、許遠懷、梁修存、濮宜平4位則是不同上級機關在霍山的掛職干部—高帆來自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許懷遠來自安徽省皖林集團,濮宜平來自安徽省民政廳,梁修存來自六安市發展改革委員會。
謝明對霍山縣政府11位副縣長的組織人事安排還是相當滿意的,“目前國家對縣級政府副職的規定是一正六副,霍山基本是符合規定的,而對于掛職國家就沒有什么限制了”,掛職鍛煉的干部,他們的工資還是由原單位發放,并不需要霍山支付,同時,這些掛職干部還能給霍山帶來各種資源、信息,霍山很歡迎上級機關的干部到霍山掛職鍛煉。1992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原勞動部)成為霍山的對口扶貧單位。此后每年他們都會有一個干部到霍山掛職鍛煉。199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王愛文到安徽掛職,給霍山爭取到了荷蘭王國政府對中國的第一個無償援助項目,援助2000萬荷蘭盾,折合人民幣8600萬元?!皣覄趧雍蜕鐣U喜康母刹總冊诨羯綊炻殨r,一般還都只是處長,副處長,回去后,現在基本上都已經是司長、副司長了,所以大家也都愿意到霍山掛職,而霍山也歡迎他們”。
掛職干部是怎樣的組織程序呢?掛職干部數量有規定么?國家果然規定了縣級政府,政府領導班子副職是“一正六副”么? 7月5日下午,六安市委組織部徐德祥副部長對記者的疑問予以了回答。
“梁修存是六安的一位高級人才,而他的專長又是旅游規劃,霍山正好有旅游資源需要整合、開發,所以組織部門就讓他到霍山去掛職鍛煉了。而中央、省級機關的干部也都可以到縣級機關掛職。具體程序是霍山縣委根據地方發展,需要什么樣的掛職干部,向六安組織部門反映,六安組織部門再向上級反映。上級部門同意,就會有相應的干部到霍山掛職。地方掛職干部數量的多少,國家并沒有規定?!?/p>
“國家對縣級政府領導班子數量的規定應該是‘一正四副’,還是‘一正五副’我已經記不清了,相關文件一時也找不到了??h與縣,縣與市之間,會有干部交流,霍山多出來的那幾個任職的副縣長,算是‘交流儲備’?!?/p>
7月21日,中共中央組織部“12380”舉報熱線工作人員表示:“國家未對縣級政府副縣長的數量有過明確規定,人員多少,由地方按實際需要產生,但霍山副縣長的數量確實多了。”
副縣長們的“恩怨”
主管教育文化、計生衛生、廣電體育等方面工作的副縣長袁孝友,體型略胖,膚色略黑,見認識的人,不管是領導還是下屬,都會主動打招呼,同時,還會現出很親切的笑容。袁孝友描述起11個副縣長的事并不覺得有什么特異。
霍山的11個副縣長除了在具體分工以及領取薪水方面,略有一些區別—4位掛職的副縣長在原單位領取薪水,其他7位任職的副縣長每月從霍山財政領取1600元左右的薪水(上下波動絕不超過10%)。但無論任職還是掛職,他們都是霍山縣的副縣長,都在縣政府辦公樓三樓辦公,每個人都有自己15平方米左右的單獨的辦公室,每個辦公室配一臺液晶臺式電腦,一個壁式空調。每個副縣長每年都有100萬元的招商引資任務,同時,每年有2萬元的招待費。他們都沒有專職的秘書或者助理(但是縣政府辦公室的小龐介紹,事實上政府辦公室有10多個人,所以每個副縣長,都有一個“單線聯系”的對象),也都沒有自己的專車,而是有事需要用車的時候與辦公室聯系,由辦公室統一安排,不過“根據每個副縣長分工的不同,具體用車需求和情況不大相同”。11個副縣長,各司其職,相安無事。
梁修存,經濟學博士后、理學博士, 2004年6月就職霍山副縣長,只負責“旅游開發、電子政務”兩項工作。梁很瘦,說話語速相當快,但邏輯非常清晰。打開霍山政府網站,就能看到天藍山青水綠,白鳥飛翔的霍山的自然生態景象,美。2005年3月,梁受命籌建政府網站,他把電子政務中心掛靠到縣廣電局辦公,并以全員聘用制的方式招兵買馬, 5月1日網站即正式開通。9月底,“2005(第四屆)中國電子政務技術與應用大會上”,“中國霍山”被評為“2005中國優秀政府門戶網站”,并榮登2000多個縣級政府網站的榜首。
“開會的時候座位怎么排,鮮花怎么擺,一切都是很有講究的。大家都認為你博士就是應該在實驗室做研究的,甚至還是有高分低能的偏見。說不懂農民問題,我就是農民出身的;甚至說知識分子不能喝酒,我也能喝七、八兩??”交談時,記者和梁之間只隔著一個窄窄的茶幾,因為眼睛散光比較嚴重,梁說他看記者都是雙重的,但是在霍山縣政府大院內他從來不戴眼鏡,因為這里一些人對“知識分子”和“眼鏡”存有偏見。
當局者體驗到的政府大院里的“故事”難免帶有很多的個人主觀色彩,而不肯透露姓名的旁觀者看到的卻是更多冷峻的現實——“縣處級副職多,就搶了、攬了科級單位、鄉鎮長的權,就會爭權,就會有不高興;那么多副縣長,會議坐主席臺的就多,會議發言就多,會議時間就長,記者的鏡頭就忙。有些位置排前的副職,甚至計算出自己的鏡頭比其他副職少了八、九秒而對電視臺不依不饒;副縣長多了,就要講究排名。因為排名就意味著權力的大小,各種因排名而起的或明或暗的爭執難免;副縣長多了,各人分管的工作就更換得頻繁。出了成績是自己的,出了問題是別人的;辦公室要一般大,車子要一樣的規格,一樣的使用,電腦要配一樣價錢的,否則,就會擺不平??”
副職能負幾多責
袁孝友到霍山前,曾在六安行署人事局、六安地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了整整15年,對縣級領導的人事編制問題,不可謂不熟,“縣長,主管經濟等全面工作;常務副縣長,主管日常財稅工作;一位副縣長主管工業經濟;一位副縣長主管農業經濟;一位副縣長主管社會事務??”,說完一正四副的安排后,袁副縣長已經想不出還要那么多的副縣長干什么,只能說“還要有人分管旅游,招商、商貿?”
7月8日晚,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謝慶奎教授接受《小康》采訪時,表示,縣級政府副職按照常規是4位?!皰炻殹庇兄谏霞壵块T更好地了解下情、鍛煉干部,一個地方有一、兩個掛職干部,是正常和值得提倡的。但是掛職多了,就是不正常的。一些地方政府,常借掛職干部,向上爭取資源——要照顧,要補貼,“好說話”,而上級部門的一些干部也愿掛職“鍍金”,這樣掛職就變成了皆大歡喜的事情?!斑@是應該批評的?!?/p>
謝慶奎介紹,中國從秦王朝到清王朝,縣級只有知縣一位“公務員”,知縣下面不設任何副職。知縣的師爺,都是知縣自己掏銀子“聘用”的。而國外歐美國家基本上也都不設副職,亞洲國家日本也只有省部級以上官員,才設副職。
謝慶奎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中國,經濟越不發達地區,副職越多,因為地區貧困,找工作難。對于公務員而言,又有升遷難的問題。因此縣級政府的副職第一屆時,可能是4個人,但到二屆、三屆時,就可能變成了5個人、6個人。中國不僅政府存在副職多的問題,4套班子都存在副職過多的問題。這是“官本位”和“權力崇拜”所致,而根本原因又在于政治體制改革不夠深入。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就在于實現“小政府,大社會”,建設一個精干的執政黨隊伍。目前官職層次多,副職多的現象都要有所改變,同時作為公務員掌權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風險,并且要有民主和法制的程序去保障公務員責任的落實及不落實的懲罰。這樣就不會有那么多人想去當官,也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副職了。
無論如何,早在2006年春天,已有河北、安徽、福建、寧夏、海南等省區黨委副書記職數已經減少到三人,而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在各地視察時也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正確對待進退留轉問題”。這充分表明,以減少副職為突破口的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貧困的霍山或許應從縣長減“副”開始解困。小康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