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芽吐綠,遠山蔥蘢。行走在昔日“苦瘠甲于天下”的西海固地區,眼前早不是荒涼的舊模樣。憑借高效節水農業,人們在這片被認定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的土地上創造著奇跡。在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的明城墻下,綠草茵茵,荒敝已久的古絲綢之路煥發出勃勃生機。
“十年九旱、望天而種”曾是西海固農業生產的寫照。近年來,固原市通過規模化推廣覆膜保墑、節水灌溉等技術,有力促進了旱作農業區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走訪彭堡、中河等鄉鎮,噴灌、滴灌、膜下滴灌等節水新技術讓人眼花繚亂,大型指針式噴灌機等先進“武器”更是“武裝”到田間地頭。“原來是大水漫灌,1畝地需600立方米水,如今只需200立方米。”固原農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耀虎說,節水灌溉給缺水的固原帶來了生機活力,貧困逐漸成為過去時。
“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北部川區并不缺水,但也在加快發展節水農業、現代農業。通過土地流轉,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被打破,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生長。
在青銅峽地三萬畝有機水稻示范區,立體養殖初具規模。通過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栽培和稻田養蟹模式,水稻品質大幅提升。高端大米一斤賣出60元的價格,在過去農民想都不敢想。
走進寧夏中航鄭飛塞外香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一雙雙機械手快速飛舞,將大米加工成自熱米飯、營養米汁,附加值比粗加工提高了20%。明年,這里將建成西北最大的糧食加工產業園。“米伴侶,不摻一粒外地米”,車窗外的廣告一閃而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讓寧夏人充滿自信。
高速路旁、黃河岸邊,“搶抓工業新機遇,打造工業新優勢”的標語時常出現。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部署,為寧夏工業轉型帶來了機遇。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袁家軍表示,“我們下決心調整產業結構,在‘抓增量、保存量、促減量’上下功夫。寧夏現有的產業結構偏重、依賴能源,如果現在不下決心調結構,將給未來發展、環保帶來更多制約。”他說,建設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國家級生態紡織基地、西部文化旅游目的地、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基地等是寧夏產業升級的重點領域。
在中衛市迎閆公路以西,廣袤無垠的騰格里沙漠南緣,上萬塊光伏板熠熠生輝。“中衛光照好,空氣通透,利于光伏發電。”中衛市銀陽新能源有限公司總裁李正說,他們使用草方格治沙,在光伏板下種紫花苜蓿,把治沙與工業、農業結合起來,產生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目前,中衛沙漠光伏產業園已形成“硅料-硅片-光伏組件-光伏發電”新能源全產業鏈。“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太陽能資源豐富,清潔能源可為區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李正透露,他們正與阿拉伯國家合作,利用他們的資金優勢,在寧夏打造全世界最大光伏發電基地,并將輸出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