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與挑戰
受認識水平和分析工具的限制,目前世界各國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評價尚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現有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積減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未來將繼續對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產生重要影響。與此同時,中國還是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相對較弱的發展中國家,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居民用能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中國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基本國情
(一)氣候條件差,自然災害較重。
中國氣候條件相對較差。中國主要屬于大陸型季風氣候,與北美和西歐相比,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季節變化幅度要比同緯度地區相對劇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熱,夏季全國普遍高溫,為了維持比較適宜的室內溫度,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中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多分布在夏季,且地區分布不均衡,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中國氣象災害頻發,其災域之廣、災種之多、災情之重、受災人口之眾,在世界上都是少見的。
(二)生態環境脆弱。
中國是一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國家。2005年全國森林面積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僅為18.21%。2005年中國草地面積4.0億公頃,其中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北方溫帶草地受干旱、生態環境惡化等影響,正面臨退化和沙化的危機。2005年中國土地荒漠化面積約為263萬平方公里,已經占到整個國土面積的27.4%。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公里,瀕鄰的自然海域面積約473萬平方公里,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有6500多個,易受海平面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能源結構以煤為主。
中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以煤為主。2005年中國的一次能源生產量為20.61億噸標準煤,其中原煤所占的比重高達76.4%;2005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22.33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為68.9%,石油為21.0%,天然氣、水電、核電、風能、太陽能等所占比重為10.1%,而在同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只占27.8%,石油36.4%,天然氣、水電、核電等占35.8%。由于煤炭消費比重較大,造成中國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也相對較高。
(四)人口眾多。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05年底中國大陸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達到13.1億,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0.4%;中國城鎮化水平比較低,約有7.5億的龐大人口生活在農村,2005年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只有4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龐大的人口基數,也使中國面臨巨大的勞動力就業壓力,每年有1000萬以上新增城鎮勞動力需要就業,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目前每年約有上千萬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由于人口數量巨大,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水平仍處于比較低的水平,2005年中國人均商品能源消費量約1.7噸標準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仍較低。2005年中國人均GDP約為1714美元(按當年匯率計算,下同),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中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2005年東部地區的人均GDP約為2877美元,而西部地區只有1136美元左右,僅為東部地區人均GDP的39.5%;中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比較大,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81美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97美元,僅為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31.0%;中國的脫貧問題還未解決,截至2005年底,中國農村尚有2365萬人均年純收入低于683元人民幣的貧困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