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
——在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長 蔣巨峰
2011年1月18日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查,并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十一五”時期工作回顧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決勝之年。我們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委的領導下,在省人大、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鞏固回升、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強力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完成了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納入國家規劃的項目完工92%、概算總投資完成90%。初步統計,全省生產總值16898.6億元,增長15.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61億元,增長32.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582億元,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34.7億元,增長18.7%;新增城鎮就業75.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增長11.7%;農民人均純收入5140元,增長15.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2%;人口自然增長率2.96‰。
“十一五”時期是四川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我們萬眾一心、共克時艱,戰勝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洪澇災害和低溫雨雪冰凍、攀枝花-會理地震、遂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別是汶川特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奪取了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我們把握先機、主動作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強化投資拉動、產業支撐,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我們立足當前、謀劃長遠,著力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加快推進“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四川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我們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加強社會建設,把公共資源更多地投向民生領域,人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初步統計,2005年到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增加1.3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3.7%;人均生產總值從8721元增加到超過20500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加2.25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1.2倍;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萬億元,是“十五”時期的3.7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9%。“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勝利完成,并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取得重大勝利
抗震救災創造了奇跡。面對突如其來的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我們把抗震救災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組織動員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災。堅持把搶救人的生命擺在第一位,從廢墟中搶救群眾83988名,免費醫治傷病員400余萬人次。千方百計安置受災群眾,震后10天完成1500多萬人的應急安置,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萬房屋損毀群眾的過渡安置。奮力搶通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設施,成功處置唐家山堰塞湖等113座堰塞湖、1997座震損水庫,及時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2969處。切實加強衛生防疫,實現了大災之后無大疫。做好干部群眾心理撫慰工作。連續開展“暖冬行動”,確保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妥善化解地震災害帶來的各種矛盾,災區人心安定、社會穩定。
災后恢復重建基本完成。科學編制重建規劃,嚴格依法重建,統籌各方力量,強化群眾主體,做好援建保障,中央“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如期實現。突出民生優先,農房重建于2010年春節前后全面完成,城鎮住房重建于2010年5月底基本完成;學校、醫療衛生機構重建分別完工96%、90.2%;扎實做好因災失業失地人員就業、耕地損毀農民安置、地震傷殘人員后續治療康復和因災“三孤”人員生活安排等工作;再生育服務工作成效明顯,已出生嬰兒2739名。災區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根本性改善;38個重點重建城鎮中汶川、北川、青川縣城和映秀、漢旺鎮等37個城鎮形成主體功能,安縣高川鄉重建加快推進;災區產業實現優化提升,經濟發展超過震前水平;災區生態加快修復,防災減災能力得到加強;文化重建和精神家園建設扎實推進。對口支援省市、中央部委和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以及社會各界援建項目基本完成,港澳援助項目順利推進。重建項目質量、資金和施工安全得到保障,重建規劃和工程建設質量經受住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考驗。
災區發展振興步伐加快。適時把工作重點轉向災區產業發展、就業促進、扶貧幫困和地質災害治理上來,編制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推動災區可持續發展。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新批準設立5個省級開發區,災區現代農業聚集區和綠色經濟示范區加快建設。幫助176.5萬受災群眾實現就業。對特殊困難群體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幫助36萬災區群眾脫貧致富。完成重大地質災害治理項目2041個、避險搬遷27473戶。管好用好維護好重建設施,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積極推動與對口支援省市的長效合作,加快產業合作園區建設,災區發展后勁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