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列館
“南極冰蟲”將落戶冰隧道
然而除了擦痕本身,這座目前全世界唯一的以第四紀冰川實物為基礎的博物館,在擴建之后還將給市民帶來意想不到的新玩意。
“簡單說,將來大家看到的可能是再現的一個冰川時代。”龐獻輝介紹說,預計明年7月前重新對外開放的陳列館將是國內最先進的觀眾交互式冰川博物館。第四紀冰川與人類產生、繁衍影響巨大,來參觀的市民除了看到冰川擦痕,還可以真實地體驗到第四紀冰川時代的地貌、植被、生物環境,以及人類進化的過程。“我們計劃制作一組溫室效應環境模擬室,參觀者進入不同的艙室就會體驗到不同的地球環境,親身體驗200萬年前的溫度、環境與未來可能的環境狀況會讓人對溫室效應印象深刻。”龐獻輝向記者透露,陳列館將引進模擬一種活生生的南極冰蟲,放置在人造透明的冰隧道中。“冰蟲是南極科考的最新發現,就生活在冰塊中。建成的冰隧道中除了冰凍著各種不同的遠古生物,會動的冰蟲或許會讓孩子們大吃一驚。”
龐獻輝說,改建后的陳列館展陳面積擴大了5倍,兩層的現代化建筑將包括7個部分的展示和體驗內容,館外還將建設一個約3000多平方米的地質樣本展示園,用于展示北京、特別是西山地區一些獨特的地質構造和形態。“具體的施工已經進入了招標階段,新館的主體將在明年初完工,明年7月前將重新對公眾開放。”它將成為最現代化的冰川遺跡博物館。
一塊巖石掀開
“地質史光輝一頁”
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數量的固態降水,其中包括雪、霧、雹等。冰川通常存在于極寒之地,例如南極和北極,在高海拔的山上也能形成冰川,但是要求高山不要過于陡峭。山峰過于陡峭,降落的雪就會順坡而下,形不成積雪,也就形不成冰川。
由于降雪量遠大于雪的溶化量,在山上海拔高度條件適合區域積雪成冰,當其厚度和重量為山體無法承受時,冰體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隨山勢向下運動,形成冰川。冰川經過時會在巖石上留下刻磨、鏟刮的痕跡。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于1989年9月向社會開放,占地僅1950平方米,時至今日已年久失修,現已閉館進行大規模擴建。館內最重要的展品,是露天展出的第四紀冰川遺跡——冰川擦痕。
1952年,前水利部高級工程師李捷于在勘探永定河引水渠時發現了那塊帶有“釘頭鼠尾”痕跡的巖石,后經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鑒定確認為第四紀冰川擦痕,從而證明中國東部存在第四紀冰川,推翻了當時國際上有關亞洲地區在類似北京這樣的緯度上不存在冰川的錯誤認識。這個擦痕的發現被前蘇聯科學家稱為“亞洲地質史上的光輝一頁”,從而肯定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這一發現為推斷200萬年到300萬年前北京地區氣候形態提供了重要依據,由于冰川的存在對數百萬年以來的生物進化、人類生息繁衍影響巨大,現存的擦痕共有3組較為明顯,是國內外地質工作者和學者研究考察的必到之處。遺跡1957年被北京市確定為重點文物。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于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和確認第四紀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有普遍的現時意義。(賀巖 劉學 李劍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