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發表,之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為學雷鋒日,到現在已經45個年頭了。
“那時候,全國人民都爭著學雷鋒。你家所有需要補的鍋、該磨的刀、該修的鞋,甭管是什么,只要拿出來,在這一天里全部都能修好。”站在3月的北京街頭,70歲的車老師發現,再想找到當年的“雷鋒”們,卻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過去有個說法叫“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里來四月走”,批評的是一些人僅僅是在學雷鋒日當天做件好事應應景,不能持之以恒。現在這個說法倒是沒有了,因為這些年已經很少有人再提“學雷鋒”的事了。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浪網新聞中心實施的最新民調(3776人參與)顯示,22.6%的受訪者“根本不知道3月5日是學雷鋒日”,39.1%的人“經人提醒才想起來”,只有28.3%的人還一直惦記著這個日子。
“學雷鋒做好事”漸行漸遠?
80.6%的人在今年的學雷鋒日里并沒什么特殊的打算
3月5日這天,“扎堆做好事”已經成為學雷鋒日的主要特征。每年進入3月,各地的敬老院、孤兒院等福利單位就開始準備3月5日的接待工作。據媒體報道,2006年3月初,哈爾濱市一家福利院指派專人負責接待“做好事”事宜,學雷鋒日當天,該福利院一共接待了四批共100多人前來“獻愛心,做好事”,由于接待能力有限,還推掉了幾家單位。令該院領導頭疼的是,平時,半年里也很少有一個單位來慰問一次老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會兒,3月5日當天,學生們都要在外邊擺一整天攤兒,修農機具、修收音機、修自行車等技術活兒,他們基本上都能干得來。我當年帶的班,年年都是‘學雷鋒標兵’。”在河北某縣城一中任教24年的車老師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學校至今都在組織學雷鋒活動,只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做好事的內容有了很大變化。
車老師發現,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即便是高中生,“學雷鋒”的活動也只能是干一些幫別人掃掃地、擦擦玻璃的活兒了,技術含量高的工作沒人會做,也沒人愿意做。“誰在乎什么標兵不標兵的啊,耽誤一天課,考試也不能加分,學生們更愿意留在教室里上課。”
調查顯示,80.6%的人在今年的學雷鋒日里并沒什么特殊的打算,“平時怎么樣還怎么樣”,只有12.6%的人計劃“要有意識地幫別人做件好事”。
準媽媽小黃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對雷鋒精神有了新的體會。她向記者抱怨:“現在有雷鋒精神的人太少了!”小黃每天都要挺著大肚子坐地鐵上下班,十次里有八次沒人給她讓座。“雷鋒可是男同志,地鐵上給我讓座的基本上都是三四十歲的婦女。這男雷鋒都哪兒去了?”
有這種感受的不止小黃一個。調查中82.2%的人認為,與20年前相比,我們社會的雷鋒精神越來越少了。
“我們掙幾個錢多不容易呀,你們還搞免費服務”
56.3%的人認為學雷鋒絕對必要,關鍵是以什么形式來學
“雷鋒精神熏陶激勵了幾代人,是我們時代的驕傲、民族的驕傲!然而,在這百業興旺的年代里,雷鋒精神卻在悄悄地遠離我們,這是為什么?”有網友在留言中直言不諱地發出了這樣的質問。
對此,調查數據給出了大多數人的回答:50.5%的人認為,大家現在都忙著掙錢,早把雷鋒是誰給忘了。
上世紀90年代末,雷鋒生前所在團的戰士們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六七十年代頗為流行的、廣受百姓歡迎的學雷鋒方式——街頭免費理發、修鞋等等,卻突然變得不合時宜起來。那些修自行車、修鞋、理發的個體戶不高興了:“我們掙幾個小錢養家糊口,多不容易呀,你們還來免費服務,明擺著搗亂嘛!”
“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學雷鋒的形式和內容都得與時俱進。”車老師告訴記者,縣城里的學雷鋒活動每年都是由團委統一發文件,活動結束上交匯報文件,然后簡單評選,口頭表揚。“主要就是文件走走過場,學生們配合應酬一下。”
本次調查數據也顯示,公眾對這種“每年突擊學一次雷鋒”的形式并不認同。57.3%的公眾認為,雷鋒精神不能只掛在嘴上,每年學一次意義不大。與此同時,也有56.3%的受訪者堅持認為,學雷鋒還是“絕對必要”的。問題的關鍵在于,以什么形式來學雷鋒最合適。
幾年之后,“雷鋒團”的戰士們找到了“學雷鋒”的新形式——他們專門了解了國企改革中下崗職工遇到的生活困境,改變了以前街頭服務的形式,開始深入農戶,義務傳播科技致富信息和文化知識,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受到廣泛歡迎。
近年來,人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學雷鋒似乎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一個名叫“雷鋒日記”的博客中寫道:“有些微小的事大家都能做,并不是因為雷鋒做了,才成為好事。比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將多找的錢退還給售貨員……”
青年志愿者和公益組織的誕生,給當代青年實踐雷鋒精神提供了新的渠道。退休后依然堅持救助貧困兒童的車老師認為,志愿服務都是自愿的,這比起以往被動地參加單位組織的走過場式的學雷鋒活動是一個可喜的進步,而且志愿者活動都是長期堅持的,這等于是“給雷鋒叔叔上了常住戶口”。
在本次調查的參與者中,14.7%的被調查者認為,社會公益服務機構日益增加,學雷鋒早就成職業了。11.7%的人認為,公益活動多了,學雷鋒的機會越來越多。北京大學志愿服務與社會福利研究中心負責人丁元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自愿來做義工的民間志愿者熱情高,而且很理性,他們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下神壇的雷鋒形象更時尚
42.0%的人表示,雷鋒至今仍然是自己學習的榜樣
20年前,只要一提到雷鋒,人們眼前就會浮現出這樣的經典形象:手握沖鋒槍,頭戴雷鋒帽,目視前方,氣宇軒昂。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為人,似乎專門為做好事而生。
而現在的年輕人顯然對雷鋒的生活細節更感興趣。網上流傳的關于雷鋒的史料和老照片,甚至是一些未經證實的小故事,比如雷鋒喜歡騎摩托車,愛穿皮夾克,戴名牌手表,可能有初戀女友等等,每次總能吸引住不少的眼球。
對于這些“八卦”,本報調查顯示,41.8%的人認為這是明顯的惡搞英雄,很反感。同時也有為數不少(30.5%)的人則認為,這些“八卦”把英雄還原成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挺好的。
“他參軍時才1米54啊,頭發亂蓬蓬的,看上去很像我弟弟小時候,好可愛噢。”在看過了《雷鋒1940-1962》之后,一位ID為“小丸子”的網友認為,雷鋒的新形象拉近了歷史英雄人物和現代年輕人之間的距離。
記者注意到此前一份在中小學生中進行的關于雷鋒的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的受訪學生都認為雷鋒應該是和藹可親的,80%的學生認為雷鋒做的好事都挺普通,自己也能做到。主持該調查的老師稱,雷鋒在孩子們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更像是鄰家熱心幫忙的大哥哥。
值得注意的是,走下神壇的雷鋒形象并沒有因此喪失生命力。調查顯示,77.8%的人曾經學過雷鋒,其中,42.0%的人表示,雷鋒至今仍然是值得自己學習的榜樣。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雷鋒的,或許大家只是對以前那種走形式的‘學雷鋒’比較反感。人心向善,如果真看到別人有了困難,無論是誰,我覺得大家都會伸把手的。”一名網友在留言中說,希望有一天,雷鋒的名字不再被人提起,到那時,我們一定已經習慣了在充滿信任和關愛的社會中生活。 (成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