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成市民認為物價水平偏高,消費信心大幅下降。數據顯示,二季度上海消費者信心指數高位回落,為109.3點,比上季回落3.4點(7月28日《勞動報》)。
面條貴了、饅頭小了、水電煤氣都哭喊著申請漲價去了,2007年上半年的CPI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2%,超過央行3%的警戒線。當漲價的水滴連綿而來,任何指數都無法遮蔽民生的集體焦慮。
這種焦慮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失范的價格異動。當我們對方便面大談價格卡特爾、對壟斷國企大談價格壓力的時候,《價格法》已然成了扭轉不了扭曲的市場價格信號的彈簧;二是失衡的薪資水平。漲價本來可以不焦慮,但當薪資水平在成本之外原地踏步的時候,生存成本、消費信心都成了現實的疑問。工資不漲背景下的物價上漲,折射的就是生存質量的打折現狀;三是滯后的社會保障。漲價壓力最先抬高的是困難群體的生存發展門檻,即便是價格的微小變動都可能打破家家戶戶脆弱的收支平衡。
擔心漲價、憂慮壟斷,說到底是焦慮脆弱的社會保障系統能否“兜底”,能否確保底層民眾的生存和發展,否則,漲價就可能異化為權益剝奪。
在物價上漲的經濟現實面前,要重拾我們的消費信心,決不在于“堵”住價格的漲勢,而在于增益我們面對物價漲勢的實力和信心。而實力離不開公正合理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預期;信心則有賴于健全的、分享性質的社會保障體系。(鄧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