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2-3年內與北京實現“同城化”
新京報:從宏觀上講,環首都經濟圈將會是怎樣一種推進的形式?
趙勇:今天上午(10日),我剛剛與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一起,召集兩省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同舉行了“進一步加強冀京合作座談會”,雙方就兩省市互動共贏協調發展方向高度認同,并達成了一系列的共識。總體來說,目標就是力爭環首都地區2-3年內與北京實現“同城化”。
在這次會談中,雙方都非常贊同要共同突破區域合作之間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省、市級領導之間實現定期溝通聯系,河北把“加快環首都經濟圈產業發展協調辦公室”設在燕郊,北京有關部門安排專門機構與河北對接。
雙方還商定,將在城際軌道交通、公路方面共同規劃和建設,實現同標準對接,無縫隙換乘;雙方同意,要在今年年底前實現環首都13個縣(市、區)固定電話使用“010”區號;雙方也會在規劃編制上實現統籌協調,北京市明確專人參與河北“十二五”規劃特別是“環首都經濟圈”規劃編制工作,推進規劃對接。
在社會保障方面,雙方將共同推動建立京冀兩地之間醫保無障礙轉移及就診報銷互認制度,推進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今天,雙方還達成共識,將在繼續加強生態、水資源、農副產品、承接產業轉移等方面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
舉全省之力建設環首都經濟圈
新京報:為什么要在現在這個時機,提出進一步推進河北省與北京的合作的舉措?
趙勇:首先,國家現在加快推進環渤海地區的發展,正在制訂京津冀區域發展戰略規劃,有望很快成為國家戰略。其次,首都現在通過這些年的發展,開始出現“溢出”效應。它過去是一個“虹吸”效應,而現在杯滿自溢了,承載不了了,所以河北要把它接過來。第三,從河北角度講,我們處在首都的周邊,義不容辭地要為首都服務。一直以來,我們也是這么做的,包括水源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治理,防沙固沙,供水,維護首都的穩定等等,河北做了大量工作。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和基礎,經過專門、充分的調研和論證,我們決定舉全省之力,把環首都經濟圈打造成為一個發展的高地,人才、科技、創新的高地,高端產業聚集的高地。
新京報:你一再強調河北要為首都分憂,您覺得北京主要面臨哪些難題?
趙勇:一個是人口壓力。我們了解到,北京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城市承受的壓力很大。另外是交通問題,這關系到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再有就是生態環境,構筑一個環首都大的生態環境圈是有必要的。河北愿意協助北京來解決這些問題。
新京報:那么河北將如何幫助解決這些難題?
趙勇:比如解決北京的交通擁堵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只有把人,把首都的部分功能疏散,才有可能解決擁堵問題。所以我們現在提出了功能性建設的思路,既要疏散首都的功能,又要建設首都需要彌補或者缺失的功能。
企業總部沒必要全部放在首都
新京報:你認為首都的哪些功能是可以轉移的?
趙勇:首都有一些功能是可以轉移的。如一些大型企業的駐外機構,它們的后臺服務完全可以轉移出去。我們現在已經和中國銀監會商定,把所有外資銀行的服務后臺都放在廊坊,這個現在已經敲定了。
另外,包括部委,一些檔案、數字化的錄入管理,還有會議服務等,也是可以轉移的。再有就是大量的總部,包括世界各地的企業總部,沒有必要都放在首都,放在CBD,因為總部會帶來大量的人口聚集。
環首都經濟圈規劃明年1月底前完成
新京報:環首都經濟圈現在的規劃進展如何?
趙勇:環首都經濟圈將制定一個世界一流的規劃。環首都的城市生活品質一定要高于北京,才能夠形成吸引效應。在這些城市不僅能夠享受到與北京同城的優惠,而且還有不同的東西,比如更好的空氣、環境,更寬松、舒適的生活品質,這些會和北京不一樣。這就是環首都經濟圈的魅力所在。我們已經邀請了日本、韓國和國內一流的規劃設計機構加盟,預計環首都經濟圈規劃將在明年1月底前完成。
河北還沒有考慮調整行政區劃
新京報:近年來京冀地區在人口、物流方面都有所融合,今后,在公共政策方面是否也會開始走向融合,趨為一體?
趙勇:下一步,就是要在兩省市的經濟管理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上大膽創新。從行政管理體制上,我們今天在與北京市的座談中已經商議建立一個協作機制;下一步就是經濟、社會管理體制的突破,在養老、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領域,我們都將研究建立互動協調共贏的體制。沒有體制、機制的創新和突破,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是不可能的。這將是我們兩地下一步將要共同突破的難題。
新京報:河北一些鄰近北京的地區的老百姓表示,他們等了好多年了,希望能夠劃歸北京。近期會有行政區劃的調整嗎?
趙勇:過去總是習慣按照行政區劃來決定經濟社會活動,我們這次的思路是要“打破”行政區劃的概念,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思路來組織經濟活動。在這方面,我們在體制上要進行一個創新。現在沒有討論區劃變動的問題,我們的思路是要打破行政區劃,把行政區劃放在一邊,考慮這個地方怎么來配置生產要素。只要經濟社會發展起來了,老百姓生活品質提高了,我想,這比區劃變動與否更加重要。
本報采寫/本報記者 李欣悅溫薷劉澤寧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