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女記者的心理獨白
關于工作
“其實,我們記者不單是媒體工作者,也是社會工作者。我們的工作,不是說喜歡做就去做,不喜歡就不做。很多時候,遇到的人,遇到的事由不得自己。”
關于赴約
“說實話,不緊張是假的。我只知道要去見的是一個從未謀面的犯罪嫌疑人,他是什么樣的人?投案自首是不是他的真正目的?要是見不到面怎么辦?要是見面以后他有別的要求怎么辦?要是見面以后他改變主意又該怎么辦?”
關于嫌犯
“我握住那只手,手很瘦,冰涼的。我看他的臉,笑容有點不自然。我也對著他笑,鼓勵他,這樣的選擇是對的。”
夜黑風高,自稱姓徐的男子在電話里說,他曾犯過強奸罪,負案在逃3年多。今晚很想自首,但是沒有足夠的勇氣走進公安局。希望我能與他見面并幫助他投案自首。我們在電話里聊了很多,他同意當晚就去公安機關自首。并告訴我,他在大板橋等著我……
作為記者,新聞發生時,我應當在現場。可是,作為一個女人,深夜去見一個自稱犯了強奸罪的男人,幫助他投案自首,這樣的故事似乎很離奇,我,應當以怎樣的身份去這個“現場”?
2011年9月17日晚10時33分,我從家中動身,前往大板橋,兌現我的承諾:與他見面后,送他去公安機關自首。
1 同學感慨
記者工作真不容易
前日是周末,恰逢休息,我和兩個高中同學晚飯后在家中喝茶聊天。自高中畢業后我們一直沒有見過面,此次同學重逢,源于第一次勸說殺人在逃嫌疑人投案自首的事。同學潘一金如今是個商人,另一位同學張立新當了醫生,而我,是一名記者。許久不見,相談甚歡,但我發現他們對記者這個行業并不是很了解。
晚上9時28分,報社熱線給我電話,說有個姓徐的男子自稱是網上追逃嫌疑人,想要我的私人電話,我同意了,并向熱線要了男子目前的電話號碼。
這個熱線,擾亂了我們同學小聚。也讓我的兩個同學目睹了記者工作的另一面。
兩個同學都認為這很危險,不約而同地阻止我,并讓我冷靜。我知道他們很為我擔心。但是,男子指名要和我聯系,我要是置之不理顯然不合適,或許他真有苦衷,急需我的幫助。
“其實,我們記者不單是媒體工作者,也是社會工作者。我們的工作,不是說喜歡做就去做,不喜歡就不做。很多時候,遇到的人,遇到的事由不得自己。”我和同學解釋,然后撥通了徐姓男子的電話。
對話聲很清晰,兩個同學都能聽到男子的說話聲。當男子在電話里提出要我去見他時,他們立刻拼命搖手,示意我不要同意,并建議我第二天再和該男子談見面的事。
但徐姓男子在電話里說,他心里很矛盾,逃亡這3年多來,他常常是今晚想好去自首,第二天醒來又沒有勇氣。他說:“湯記者,你可不可以今晚來見我,我怕我明天早上又改變主意。”
“你在昆明嗎?如果在,我今晚可以來見你。”我問他。
“我在昆明,就在大板橋。你來,我在大板橋等著你……”
通過電話對話和以前幾次勸說在逃人員投案自首的經驗判斷,男子自述的情況可信度蠻大。
掛斷男子電話,時間是晚上10時33分,我開始做出發準備。潘一金和張立新很無奈,表情很痛苦,還帶些同情。他們說:“平時看到的只是報道出來的部分,其實,大家看得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今天我們終于對記者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兩個同學跟著我下樓,報社的車很快也趕到了。分別時,同學不住地叮囑我小心,保重。那場景似乎不是告別,而是訣別。
2 深夜赴會
說實話,不緊張是假的
這是一場怎樣的約會?出發時,我將此事告訴了一直在關注我的央視《講述》欄目記者何方南老師。今年5月,他曾和我一起送殺人逃亡4年的嫌疑人相銳回西安。
前往大板橋的路上,何老師讓我們等他,他說他到辦公室拿了機器就來。
我們把車停在了小喜村收費站等何老師。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徐姓男子繼續打來電話,問我到了什么地方。我告訴他我們到了小喜村收費站,我的同事和我一起來的。徐姓男子說沒有關系,只是不要帶警察來。
我聽出了徐姓男子話中隱藏著恐懼,他害怕被警方抓捕,害怕投案自首不成功。
何老師一直不到,我很焦急。因為這時,男子的心理是特別脆弱的。或許一點細節的差錯,都會導致他改變投案自首的初衷。如果見面的時間拖長了,可能會動搖他對我的信任度,從而改變他投案自首的決心。
晚上11時11分,何老師開著車趕到了小喜村。他一個人,要攝像,然后我就去開他的車。平時開車從小喜村收費站到大板橋感覺要不了多久,但這一次,我感覺這段路特別遠。開車時,我感覺有些心慌,會車時好多次忘記關遠光燈。
何老師打趣地說:“你做這工作都是老同志了,還緊張嗎?”
說實話,不緊張是假的。我只知道要去見的是一個從未謀面的犯罪嫌疑人,他是什么樣的人?投案自首是不是他的真正目的?要是見不到面怎么辦?要是見面以后他有別的要求怎么辦?要是見面以后他改變主意又該怎么辦?設身處地站在即將和我們見面的那個人的角度想,情況極有可能隨時發生變化。到時,我們該如何應對?
我的腦海里一遍又一遍回想他和我通話的所有內容,一遍又一遍判斷,一次又一次思考接下來的每一步怎樣走,才能走得萬無一失。
2009年3月23日晚,我接到蘭州籍網上追逃12年的嫌疑人王會(化名)的約見電話,2009年4月30日晚我接到重慶合川籍網上追逃19年嫌疑人李宏的約見電話,2011年5月27日晚我接到西安籍網上追逃4年嫌疑人相銳的約見電話,這一次,同樣又是一個自稱網上追逃嫌疑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不堪逃亡的艱難生活以及心理重負,渴望親情。想改過自新,但是擔心投案自首行為不被認可,又唯恐遭遇法律的不公正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