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新網8月15日電 新版“24孝”行動標準的發(fā)布在網絡上引發(fā)廣泛討論,很多網友表示支持,稱做子女的就應該為父母做到這些。同時也引發(fā)很多質疑聲音,稱 “不切實際”,按此標準,不能盡孝的人太多了。受訪的父母們則表示,并不要求子女們都做到這些,只要能“常回家看看”,就心滿意足了。
新標準下多“不孝子” 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版“24孝”行動標準,不僅包括“教父母學會上網”、“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等與現(xiàn)代生活緊密結合的行動準則,還包括“支持單身父母再婚”、“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等觀念突破和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懷。
很多網友感慨,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自己就是“不孝子”。“不是不想盡孝,而是在工作和生活的雙重下力下,心有余而力不足。”
29歲的蘇珊曾在外地打拼多年,為了能多陪陪父母,才選擇回到家鄉(xiāng)。“看完這24條,我真心覺得自己是個不孝順的孩子!”
橋梁工程師王磊常年不在父母身邊,無奈地感慨這些標準“很多不靠譜”、“根本無法執(zhí)行”,“最多只能給父母打打電話,買點東西,寄點錢。”
“父母對我沒啥要求,只要我開心工作,幸福生活,身體健康就好。”王磊說,“但父母越開明,我就越感到內疚。”有很多年輕人都像王磊一樣,一年難得回家一次,除了打電話和寄錢以外,為父母做的事情少之又少。
網友“piaoy”稱,“這24孝大多數只要有孝心的人都能做到,而沒孝心的連三孝都做不到。”
蘇珊坦言,其實這些新標準并不難,“只是之前沒想到這么深”,她表示以后會參照做,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網友“我是小石頭”表示,“說做不到的都是找借口,父母也沒有要求我們全部做到,我自己要爭取多為父母做這些事,自己的子女也在看,將來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是要老的。”
父母:樂見“新24孝” 最愿子女常回家
63歲的鐘翠英看到新版“24孝”非常開心,“這個標準定得太好了,老人就是需要這些關懷,但是孩子們卻不懂,希望他們看了以后能夠學一學。”她說,最希望孩子能帶自己一起旅行,“因為他們每次旅行都是把我們扔在家里。”
很多老年人網友紛紛表示支持這一新標準,網友“漂亮的麥子”說,“我的孩子是80后的,是應該讓她們知道什么是‘孝’了,對于孩子、孩子的孩子我們只有付出。”同時也有網友指出,“孝”重在內心的尊重、關愛和日常溝通,而不應該限定這些條條框框。
“我可以說能夠做到百分之九十。”53歲的老陳是街坊鄰居公認的“孝子”,工作再忙都會抽空陪父母,給他們做飯、陪他們聊天。新“24孝”在他看來再平常不過。而作為父母,老陳則感慨孤獨,希望自己的子女多回家看看,哪怕是說說話。
今年6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審議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中新增一條“常回家看看”,曾引起巨大的關注和爭議。新版“24孝”的第一條就是“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
“能做到當然最好,做不到的話也不會強求,只要能經常來看看我,就很滿足了。”鐘翠英的想法,也許代表了大多數的父母。
網友“娟子”說,兒子和自己不在一座城市,這24條里有很多做不到,但是經常往家里打電話,有假期就盡可能回家。“孩子們也不容易,在外打拼很艱難,能做到這些我們就已經很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