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學生調研不同年代青少年如何過假期 70后80后寒暑假最幸福
制圖:馮曉瑜
寒假又至,同濟一附中高二學生郭怡琳公布了一項“不同年代青少年假期生活”調查,結果顯示:90后小伙伴假期多“宅”在家或忙于補課;60后的假期生活更多與家務和農活相伴,但與小伙伴們瘋玩的快樂更多。相比而言,郭怡琳認為70后、80后假期最幸福,有與伙伴們共同生活的記憶,還能根據喜好選擇興趣班充電。雖然擁有高科技的電子游戲產品,但90后仍想高呼:我們更喜歡拉上伙伴,貼近自然。
90后高中生調研年代對假期影響
同濟一附中的郭怡琳是個典型的90后。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給郭怡琳講述自己兒時的假期時光:父親是外地人,兒時假期的主題就是上樹捉鳥、下河摸魚,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相比之下,從小在上海生活的母親假期生活雖然不如父親那樣豐富,但仍有許多弄堂里的小伙伴一起玩耍。
相比之下,郭怡琳覺得很郁悶:“父母那時候生活條件雖不及現在,但貌似很快樂,而我的假期主題就是補課和‘宅’。”
是誰偷走了90后孩子假期的快樂感和輕松感?郭怡琳決定對不同年代青少年的假期方式進行調查。郭怡琳邀請100多位來自各地區不同年代的人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總結出不同年代人們假期生活的關鍵詞和幸福感。在父母的幫助下,郭怡琳還聯系到不同年代的人進行深度訪談,了解他們的假期生活狀況,并尋找其中的原因。
90后、00后對假期滿意度最低
郭怡琳設計的假期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道多選題:“請回憶您在假期與小伙伴玩得最多的游戲(可多選)”,盡管郭怡琳絞盡腦汁設置了16個選項,可讓她失望的是,選擇多種游戲方式的人幾乎沒有。“調查對象的年紀越小,貌似假期度過的方式越慘。”
通過對五個年代的人度過假期的方式進行調研,郭怡琳發現,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假期幸福感最高,而90后、00后對假期滿意度最低。這是因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家庭條件較好,家務負擔幾乎為零,父母更愿意讓孩子根據興趣選擇特長班學習。假期里雖然有作業,但并不擠占休閑時間。
相比之下,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學業壓力更小,但家庭經濟條件不夠優越。很多人會幫助家長做家務、帶弟妹、干農活等,只有空閑時間才會出去玩耍。這個年代的人游戲方式更為貼近自然,沒有80后那么豐富、多元。
假期比上學還忙,90后、00后學生對目前假期狀況不甚滿意。時間被學習占據、缺乏游戲伙伴、父母忙于工作疏于陪伴、接近自然機會少成為孩子們抱怨的主要方面,很多人80%以上的時間都“宅”在家里,白天時間幾乎都用在補課上——不是在補課,就是在去補課的路上。
“宅”在家主要因為缺少玩伴
60后假期能用的電子產品只有收音機,70后、80后看電視,90后、00后可以打電腦、玩iPad,連電視都來不及看了。“所有人都說:現在的孩子多幸福呀!殊不知,如果有小伙伴和足夠的時間,我們寧愿在戶外游戲!”郭怡琳告訴記者。
大致了解不同年代的人過寒暑假的方式后,讓郭怡琳最羨慕的,不是前幾代人在學業壓力上比自己小,而更多的是有父母、鄰居、同學充當“玩伴”。在她看來,不少人對90后的“宅”存在誤解,“大部分人認為我們是因為有了高科技玩具,所以不愛動、不出去玩。從我來講,是因為沒有更多的玩伴一起在戶外游戲,在家玩電腦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不少郭怡琳的同齡人表示,如果有同齡的伙伴們一起玩耍,更愿意選擇貼近自然的游戲方式,他們渴望在學業之外得到更多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休閑游戲,哪怕是多跟鄰居溝通,認識更多的新朋友。(記者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