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新網財經中心春節特別報道:“年味”的變遷
中新網2月2日電(IT頻道吳濤)每逢春節,“拜年”總是人們說的最多的話,隨著時代的變遷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拜年的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給長輩“磕頭”的傳統方式,到近年來流行的短信拜年,再到今年的微信拜年,不同的拜年方式也呈現著不同的時代烙印。
中新網IT頻道調查發現,在2014年春節,短信拜年人數明顯下降,更多的年輕人選擇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拜年,甚至,連紅包也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動動手指就能向親朋好友發紅包,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人們各個方面的生活方式,包括春節習俗。
傳統拜年方式日漸淡化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便有在春節時走親訪友、向長輩拜年的習俗。曾幾何時,人們習慣于在大年初一的早晨遍訪親友,互致問候,還要向家族中的長輩磕頭行禮。拜年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種禮節。
就在幾年以前,河北的李陣一家仍然沿襲著傳統的拜年方式。“大年初一早晨,餃子端上桌,晚輩兒孫們要向長輩磕頭拜年,拜完之后,才能開始吃餃子。”李陣認為,這種拜年方式是中國的優良傳統,不僅增強了年輕人的家族觀念,更重要的是教育晚輩要懂得尊重父母長輩。
然而,李陣不得不承認,近幾年來,自己家族中這種傳統的拜年方式已經逐漸淡化,晚輩向長輩磕頭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少了。“雖然自己還是會向父母磕頭拜年,但是其他的晚輩們來拜年時,已經僅僅是口頭寒暄了。”
據一項調查顯示,現在仍然保留著向長輩磕頭拜年這種傳統習俗的家庭,已經不足十分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拜年方式也與時俱進,而即使是以前受跪拜的長輩們,似乎也樂于接受這種改變。
不少人“被”短信拜年
隨著手機的普及,近年來,短信和電話拜年成為新的時尚。甚至每逢大年三十,短信數量飆升,導致電信運營商的短信通道一度堵塞。不過,群發的拜年短信泛濫,也因為并非自己親手所寫而飽受詬病。
然而,今年春晚上,一首《群發的短信我不回》唱出了短信拜年的尷尬處境,中新網記者采訪中發現雖然仍有不少人選擇短信拜年,但其中很多人是“被動”選擇:別人給自己發短信拜年,自己也只好短信回復。
“每年過年時候都能收到幾十條甚至上百條祝福短信,光回復短信就是一項‘大工程’,尤其面對似曾相識的短信,回復起來很沒動力,但不回又怕傷了感情。”在北京一家單位任職的張經理這樣說道。
有媒體對此指出,過節時收到的短信,大都是人工炮制痕跡明顯的群發段子短信,這讓收信人的幸福感和感動指數降低,回復短信的熱情度也受到了打擊。
“感覺短信沒什么用。”北京的小蔣這樣說道:“給長輩拜年就打電話,方顯尊重,還能聽到聲音;朋友直接微信就行了。”
即便短信拜年有種種弊端,不過據今年一項網絡調查顯示,短信拜年仍是主流。但是同時,短信拜年人群明顯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據天津移動相關負責人介紹,除夕當天,天津移動短信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2.5%。
“搶紅包”在線互動式拜年受追捧
相對于電話、短信拜年,更多的年輕人選擇動動“指尖”來拜年:微信拜年,QQ上送祝福成了不少人的首選。
不少網友表示,大家在微信群里既可以表達新年問候,又可以共享、交流過年經歷,且隨時進行圖片分享,顯得更加“真情流露”。
除此之外,今年微信運營商還提供了“搶紅包”的功能,這讓微信拜年“如日中天”。中新網記者在幾個微信群里面體驗了幾次“搶紅包”,每搶一次,大家都在群里面曬曬搶到了多少錢,一邊聊天,一邊送去祝福,在玩的過程中就把年拜了。
“自從搶紅包開始,覺都不敢睡,生怕自己錯過了什么。”微信群中一位好友這樣說道。從中不難看出,不少人“搶紅包”都上了癮。
天津社科院研究員張寶義表示,移動社交軟件逐漸成為拜年方式首選,既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通訊技術融入人性關懷的體現。
私人定制式拜年風頭起
“@家住3樓的張爸張媽,兒子媳婦孫兒除夕夜給您拜年了!”據愛特傳媒CEO聶帥微博透露,這是幾個兒孫在給異地的長輩拜年,從除夕到年初二,每天不同的話語出現在父母小區的電梯里。
在各種拜年方式中,類似這種“私人定制”方式正在得到人們的認可。網友@些許光繽紛亮說,早決定今年拜年短信全部私人定制,絕不群發轉發,耗時六個小時才完成了。碰到這樣的短信,恐怕你都不忍心不回。
中研普華分析師認為,群發短信拜年預冷正是因沒讓人感受到“得到重視”,如果發信息的人沒有誠意,那么就算換一種新潮的方式,同樣達不到祝福的目的,而這種私人定制信息,一看便知是“沖”著自己來的。
拜年方式,自古至今經過數次變遷,從當面跪拜到書信、明信片;從電話、短信再到社交軟件的“爆發”,無論那種方式的流行,變得只是方式,而不變的是情感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