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新社鶴壁2月12日電 (記者 李志全)中國的民俗專家遇到一個看似無厘頭的難題:吃巧克力,還是吃元宵?即將到來的2月14日,既是中國傳統的農歷馬年元宵節,亦是西方情人節。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俗研究中心等12日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第五屆中國春節文化高層論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羅楊一席“吃巧克力還是吃元宵”的話題,引起與會者關注。
元宵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被視作春節延伸。在民俗專家、寧夏大學教授鐘亞軍看來,春節是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此時家家都會張燈結彩,燃放煙花爆竹,舉辦各式的祭祀、娛樂等慶祝活動,人們稱之為“年味”。
“煙花爆竹還在放,只有少數人知道它原來是為了嚇跑‘年’;春聯對子還在貼,幾人能說出它的雛形是一種怎樣的形態;儺面舞也還在跳,還有多少人相信它的‘驅鬼’功能?”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景俊美反問說,“年味”就這樣淡了。
而作為“舶來品”,西方的情人節上一次與元宵節“邂逅”在19年前的1995年。此番重合,內地有商家提出要掙“雙份錢”,年輕情侶則要面對“回家吃元宵,還是品享巧克力”的選擇。
無論是民俗專家的難題,或是年輕情侶的爭議,他們的背后正是逐漸淡去的“年味”。羅楊也說,在北京買不到賀年卡了,市民放鞭炮的也少了,加之“洋節”攪局,確實沖淡了“年味”。
不過,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勃認為,傳統節日、現代紀念日、外來節日、新興民間節日、新興地方節會等多種不同類型節日多元并存,是中國的節日格局現狀。我們既應包容開放,同時又應認識到它們在其中的地位并不相同。
她引用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話說,不隨便將延續傳統節日視為因循守舊而加以指責,不輕易將引進外來節日視為崇洋媚外而進行謾罵,不簡單將重構節日視為數典忘祖而展開批評。
到底是吃巧克力,還是吃元宵?羅楊賣了個關子,笑言“那是個人口味的問題”。
景俊美說,倘若生活中不行百善之先的“孝”,不珍惜土地供給之“食”,不感念先人之功德,過節自然不會有“味”。
“當下中國節日正處于建構時代。”張勃表示,從目前來看,外來節日亟須解決的是它存在的合法性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