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棘龍搏斗
巨棘龍鱗片橫截面漫反射示意圖(繪圖-謝猛)
7月19日,中國古生物學家詳細描述了來自四川省自貢市侏羅紀晚期一件劍龍類皮膚印痕化石,并指出粗糙的鱗片有助于降低其體表的整體亮度,從而達到隱蔽的效果。化石的研究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青年學者邢立達與自貢恐龍博物館副館長彭光照,研究部副主任舒純康在近日出版的《地質通報》第七期上撰文描述了該珍貴的標本。
恐龍皮膚基本類似于現代爬行類皮膚,它們的表皮角質化程度高,身體被角質鱗所包裹。這些角質鱗除了起保護作用之外,還有利于防止體內水分散失??铸埰つw化石非常珍貴,對認識恐龍體表特征、生理機能和復原恐龍有著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第一件恐龍皮膚化石發現于1852年,此后世界各地皆有發現。迄今,除中國外,僅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和蒙古等地共發現了20余例恐龍皮膚化石,其中以鴨嘴龍類居多。
目前,中國所發現的恐龍皮膚印痕化石僅五例,其中三例發現于四川,兩例發現于遼寧。邢立達等人此次描述的劍龍類皮膚印痕化石最初發現于1985年4月,由自貢恐龍博物館在沿灘區采掘而得。同年11月,在該標本的修理過程中,在其左側肩棘(一塊從肩部伸出的骨棘)上發現了皮膚印痕化石,并由學者做過簡單描記。這是中國發現的首例劍龍類皮膚印痕化石。
2007年,在自貢恐龍博物館恐龍復原項目的資助下,邢立達等人對巨棘龍進行精確復原工作中,重新觀察了皮膚印痕化石,發現一些新的特征,并作了深入研究。
恐龍皮膚的保存需要苛刻的條件,這塊巨棘龍皮膚印痕化石極為難得。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副館長,我國著名恐龍研究專家彭光照介紹說:“這頭巨棘龍生前應該是一種離群或獨居狀態,當它正常或非正常死亡后就被迅速的埋藏沒,身體僅僅經過了小小的移動,大部分骨骼都還關聯在一起,其皮膚就保存于左肩棘背面,綜合整體的鱗片大小、排列方式等要素,該皮膚印痕化石的身體位置可能為前肢的肘關節及其鄰近的上臂、體側皮膚。”
劍龍類皮膚化石最早由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馬什描述于1881年。舒純康副主任指出:“我們此次描述的劍龍類為巨棘龍,它是美國劍龍的遠親。劍龍曾經發現過喉甲,這有利于保護其喉部,巨棘龍的鱗片形態非常接近劍龍的喉甲。而且我們發現,劍龍類的鱗片不是單調均勻的排列,而是在小鱗片之間散布有零星較大鱗片,而這種構造已經成為植食性恐龍(如蜥腳類、鳥腳類、角龍類)常見的皮膚樣式,有利于防御?!?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