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不足0.5毫米
在大型航天器上,制冷管道環和錢德拉薩卡稱之為“精密封閉窗口”裝置,將幫助航天器保持涼爽。他解釋說,除了重量大、成本高外,這種技術還難以或不可能“縮小”用于微型航天器上面。
阿什溫-烏沙斯公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機密軍事技術的“衍生物”——厚度不足0.5毫米的超輕薄膜,這種薄膜給人感覺就像是極具彈性的塑料,在通電之后顏色可以改變。顏色的變化不僅只有在可見光譜下奏效,且在紅外線和某種熱度范圍內發揮作用,這意味著它能從高熱溫度狀況下輻射熱量轉變為在凍結溫度下吸收熱量。
薄膜在真空條件下連續三個月在零下58華氏度和212華氏度(零下50攝氏度和100攝氏度)之間不斷循環,模擬探測器常常經歷的太空劇烈的溫度變化。薄膜成功經過了這種測試,令其包裹的物品溫度保持在122華氏度到176華氏度(50攝氏度至80攝氏度)之間,錢德拉薩卡說,“這種溫度區間對航天器而言相當不錯。”
經受住各種考驗
錢德拉薩卡在接受太空網采訪時說,盡管熱控技術是航天器一項重要的機載系統,“但熱控確實是研制微型航天器面臨的一大障礙。這方面取得的進步應該會使技術人員更為快捷地開發出微型航天器和納米航天器。”航天器還必須做好微隕石撞擊的準備,這種太空碎片的飛行時速超過2萬英里。錢德拉薩卡說:“對微隕石實施的測試非常簡單——我們只要朝它發射小顆粒和魚叉形狀的小針即可。”
即使模擬微隕石在上面穿了許多小孔,薄膜的性能依舊相當好。航天器還要面對腐蝕性原子氧及太陽風和耀斑釋放的有害紫外光線和帶電粒子束的威脅。腐蝕性原子氧對空間站和重要的通訊衛星構成了嚴重問題。而新開發的薄膜具有預防這種腐蝕性原子氧的保護層,另外還在測試紫外光線和帶電粒子的實驗中證明了耐久性。
錢德拉薩卡透露,他的研究小組正全力以赴,嘗試在2009年底在太空中測試這種先進的薄膜。錢德拉薩卡說:“許多航天器工程師曾對我們說,如果我們擁有了這種技術,它將賦予我們設計未來微型航天器的更大自由空間。”
地球上其實也有這種薄膜的用武之地,比如氣候條件變化劇烈的國家,他們可以用這種薄膜來建造房屋,在投入更少的情況下能更好地控制溫度。錢德拉薩卡表示,他們已經收到了國外廠商的咨詢,有意用這種薄膜生產相關產品。科學家8月19日在美國費城召開的美國化學學會全國大會上詳細描述了他們的發現。(孝文)(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