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號爬出“維多利亞”坑后留下的痕跡。(來源:NASA網站)
資料圖:美國宇航局2006年10月6日發布的火星表面“維多利亞”坑的全貌照片。新華社/路透
據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網站31日報道,美國宇航局“機遇”號火星車已順利“爬”出直徑約800米的維多利亞大隕坑。自2007年9月以來,“機遇”號便在內部對這個隕坑進行探測。
負責控制“機遇”號的工程師、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帕奧羅·貝爾魯塔(Paolo Bellutta)向參與這項任務的國際科學家和工程師小組宣布:“這個火星車已重新回到平坦的地面?!?/font>
在爬出隕坑過程中,“機遇”號將大約1年前開辟的進坑路線又作為出坑路線,行進6.8米(22英尺)之后,它最終“爬”過內坡頂端并穿過隕坑邊緣的波浪形沙地。大約1個月之前,“機遇”號便完成了在維多利亞隕坑的科學研究工作。鑒于此,火星車負責小組決定讓“機遇”號離開隕坑。據悉,出坑行動是在28日晚些時候上演的,整個行程達到50米(164英尺)。
“機遇”號及其雙胞胎兄弟“勇氣”號項目負責人、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約翰?卡拉斯(John Callas)說:“我們已在子午線平地踏上另一個冒險之旅。我們安全地進入隕坑,完成相關探測工作,而后又安全離開。我們一直擔心‘機遇’號車輪出現故障,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就會被困在隕坑里。”
自在火星“子午線平原”地區成功登陸以來,“機遇”號便將維多利亞隕坑作為其火星任務的重點對象,迄今為止的探測時間已超過22個月。維多利亞隕坑直徑大約在800米(半英里)左右,暴露出的巖層能夠揭示這一地區在巖石形成和改變的漫長過程中的環境條件。
在2004年晚些時候“機遇”號離開相對較小的“耐力坑”之后,研究小組敲定維多利亞作為下一個重要目的地。在隨后的22個月,“機遇”號一步步接近維多利亞,期間曾多次停下來研究路線并成功從一個沙坑中逃脫。2007年9月,“機遇”號第一次來到維多利亞邊緣。在近一年時間里,它對邊緣周圍進行了探測,以尋找最佳進坑路線同時研究一系列凸起部位的巖層。凸起是維多利亞隕坑邊緣地區的一大特征。
現在,“機遇”號已經完成對維多利亞的探測并返回子午線平地。鑒于此,漫游者負責小組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利用“機遇”號機械臂上的工具對一系列鵝卵石――拳頭大小或者更大的巖石――進行檢驗,這些鵝卵石可能是造成隕坑的撞擊發生時被拋出的,撞擊形成的隕坑距離“機遇”號無法到達的地區。
噴氣推進實驗室是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部門,負責為美國宇航局位于華盛頓的科學任務委員會操控火星車。(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