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攜手臺灣《中國時報》共同制作的“飛天U盤”
手繡的“太空國旗”
神七開艙 本報“飛天U盤”亮相
本報特派記者 張林 李大澤 包華 文/圖
核心提示
昨日上午10時,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聯(lián)合舉辦的神七返回艙開艙儀式暨搭載物交接儀式,在神舟飛船的誕生地———中國空間技術(shù)研究院舉行,伴隨航天員升上太空的部分具有重大政治意義、重要科學(xué)意義和較大公眾影響的飛行產(chǎn)品部件、試驗件和搭載物品同時展示在世人眼前。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建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jīng)理馬興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shè)計師周建平,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黨組書記、社長、總編輯蔡小偉,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副總編輯、海峽都市報社社長謝晶思等,以及參與“兩岸同胞追尋神舟之旅”的團員們,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jīng)理袁家軍宣布“開艙”后,兩名工程師相互配合,小心翼翼地打開返回艙艙門,從太空遨游歸來的珍品———出艙航天員展示的手繡國旗、“飛天”艙外航天服手套、固體潤滑材料試驗裝置、“飛天U盤”、絲質(zhì)中國地圖,以及三清山瀕危植物物種件件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
由本報攜手臺灣《中國時報》共同制作的“采集兩岸聲音,見證海西先行”U盤,作為海峽兩岸唯一搭載神七遨游太空的珍品,成為開艙儀式現(xiàn)場的一大亮點,備受矚目。
“十字繡”工藝?yán)C制出“太空國旗”
9月27日16時40分,翟志剛順利打開神七軌道艙艙門,在幽藍色地球的背景下,他在太空中揮動著一面國旗。而關(guān)于這面“太空國旗”的故事鮮為人知,但對航天人來說,卻并不陌生。
原來,這面手繡國旗的背后,凝聚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統(tǒng)人員的美好祝福。據(jù)了解,在神七發(fā)射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統(tǒng)工作人員代表,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采用“十字繡”工藝手工繡制出了這面國旗。
這面國旗的尺寸為45厘米×30厘米,表達了中國和平利用太空的美好心愿,同時表達了中國航天員代表中華民族漫步太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這面珍貴的手繡國旗,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shù)研究院珍藏。
U盤記錄兩岸民眾祝福之音
在中宣部、國臺辦的支持下,本報和臺灣《中國時報》首次深度互動,以“采集兩岸聲音,見證海西先行”為主題,經(jīng)歷了半年多時間,采集兩岸民眾祝福錄音。
一個重量不足10克的U盤,凝聚的是海峽兩岸骨肉情深、血脈相連的手足情誼。這個U盤記錄兩岸民眾祝福神七,渴望和平發(fā)展的肺腑之音。
臺灣部分,選取了包括漢族、排灣族、賽德克族、達悟族、卑南族、阿美族、邵族、泰雅族、布農(nóng)族、賽夏族、平埔族、鄒族等民眾代表的祝福之語。
福建部分,選取了入選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福建各地戲曲和山歌。同時,在與傳承人進行溝通后,使用他們舊有的曲調(diào),填入祝福“神七”順利發(fā)射、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海峽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新詞,賦予這些古老文藝形式以時代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