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殲十飛行員李峰正在檢查座艙設備
本報訊近日,中國空軍一架殲十戰機空中停車并成功迫降。前晚,空軍有關人士向媒體介紹迫降細節。
對于“停車迫降是否意味著殲十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空軍指揮學院教授陳洪說,殲十是國產飛機中最新型的戰斗機。無論從哪方面衡量,“都和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斗機在一個水平上,包括發達國家一些先進戰機”。陳洪反問:“難道這些先進戰機就沒問題?去年國外就發生過戰機飛行中解體的事件。”
陳洪同時指出,飛行是一種高風險的事業,飛行中機械都可能出現一些情況。
此次中國飛行員李峰成功迫降戰機后,有說法認為“中國軍方要求飛行員遇險時必須保住飛機”。
對此,空軍某部副參謀長、特級試飛員徐勇凌明確表示“軍方沒有這樣的要求”。
徐勇凌說,軍隊有明確規定,既要反對出現特殊情況盲目輕率跳傘,更要防止在無法挽救的情況下,機毀人亡。“大家的認識是一致的:人是第一位的,不可能要求必須與飛機共存亡。”
他以自己為例:“我自己就跳了兩次傘,沒有被降級也沒受任何處分,還讓我繼續飛,甚至最高難度的科目還是讓我飛。”
從事理論研究的徐勇凌說,李峰此次迫降,是中國單發三代戰機在真實訓練環境下,成功處置停車并迫降成功的第一個范例。
徐勇凌形象地打比方,此次成功迫降的技術價值“可能超過2個億”。“如果要試飛(取得此次迫降的資料),大約要幾十個架次。可能會有空滑不成功等情況,成本巨大。沒有這次成功,未來飛行員遇到這種情況很可能會受到損失,那是不可估量的。”
■ 對話
“他是英雄,也做好了兩手準備”
李峰師傅徐勇凌接受本報采訪,稱李峰屬于理智型飛行員
李峰成功迫降后,他的師傅、特級試飛員徐勇凌(以下簡稱徐)給他發了條短信:“你是英雄,祝賀你!”李峰回電話說:“沒什么!”徐勇凌說李峰是理智型的飛行員。
保不保飛機選擇異常痛苦
記者:飛機空中停車的危險有多大?
徐:空中停車形成四個缺失。缺少動力。缺少信息,姿態高度的數據都沒有。缺少時間,4500米到地面,平均20米下降,大概就五六分鐘,能夠處置的時間就這么多。
缺少著陸場,能不能回來沒準啊!著陸場有三種,機場、野外土地、水域,第一種和第三種是較安全的。對第二種,噴氣時代野外迫降成功的概率幾乎沒有。國內只有一起,國外沒有。
四缺使飛行員壓力非常大。一個飛行員當他知道自己可能犧牲和不犧牲的時候,選擇可能是輕松的,但當他選擇棄機還是保全飛機時,是異常痛苦的,壓力非常大。
記者:李峰就沒想到過跳傘嗎?
徐:他即使是英雄,也做好了兩手準備。講個細節一點不詆毀李峰,他在做三轉彎的過程中,手是扶著彈出手柄的,做好了跳傘準備。四轉彎后他確認飛機能迫降成功,于是全力以赴的迫降,他的選擇是非常明確的,這是高素質飛行員必備的素質,兩種選擇。
曾停飛半年李峰沒受影響
記者:李峰是什么樣的性格?
徐:理智型的。他有兩次因為其他原因停飛半年,有的人停飛后很頹廢,但他該怎樣還怎樣,是個自我人格很健全的人。殲十招飛開始沒有他,他主動找到空軍招飛組組長問,我能不能飛?結果考試成績最高,很多事并不是順理成章輪到他的。
1999年1月9日,他起飛過程中發動機葉片打壞了油箱,飛機冒煙,他就剎車,自己打開機艙蓋跑出來了。正常打打不開,他就用應急蓋打開,機務人員沒到他已經先出來了,跑出來后飛機就著火了。
飛行員的“減法”很難做
記者:如果李峰修改一些動作,是否還能成功?
徐:有些東西可以修改,但關鍵點,有一條錯了,肯定不成功。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錯。細節是做減法,如果你有100次犯錯誤的機會,把100次最終減到零的時候,你就成功了。做錯一個,結果就是零。(做減法)是一個讓人掉頭發的事情,飛行員很多30多歲掉頭發、白頭發的。他撓什么頭啊?不是怕死撓頭,而是要天天去做減法,這道題難做。
記者:為什么說這次迫降的技術價值超過2億?
徐:試驗是有成本的。要編大綱,要飛若干架次,試飛還有風險。殲十飛機上模擬飛過這個科目,空中也真實停過車,但馬上就能啟動起來,大概模擬了幾十個架次,成本就一兩千萬。更重要的是,這部分資料寫出來,如果飛行員今后遇到這種情況能成功處置的話,那能降低多少損失啊?
講個細節一點不詆毀李峰,他在做三轉彎的過程中,手是扶著彈出手柄的,做好了跳傘準備。確認飛機能迫降成功后,他就全力以赴迫降。他的選擇是非常明確的,這是高素質飛行員必備的素質,兩種選擇。
———師傅徐勇凌談李峰,稱高素質飛行員必會做好兩手準備
李峰空軍航空兵某團副團長、特級飛行員
■ 揭秘
為什么李峰能夠成功迫降?前晚,李峰的師傅、特級試飛員徐勇凌透露,李峰成功迫降后,他即赴部隊和李峰談了一天。徐勇凌向本報詳細解讀了此次迫降的關鍵之處。
關鍵點1 瞬時決策
先返場 再報告
問題:發動機報警后是否立即返場?用什么樣的發動機轉速返場?用什么樣的速度和高度返場?除了第一個屬于決心問題,其余全是非常難的技術問題。
徐勇凌表示,教科書上講,轉速越小越好,實際上李峰采用的轉速并不是最小的,大約在85%。這個轉速的好處在于,能保持速度和高度,為迫降創造了條件。其實,李峰第一時間決策返場,先返場再報告,并未得到指揮員的批準,他憑著警告迅速決定返場,決策非常果斷。
關鍵點2 航線建立
操縱戰機“柔和再柔和”
問題:迫降航線的建立。什么標準航線,教科書上是都有,但真實環境下是不可能建立標準航線的,因為不可能知道停車的點在什么地方。
徐勇凌說,發動機停車時,李峰正準備往三轉彎飛行(飛機在四轉彎后就要著陸)。此時航線怎么建立,書上沒有說。李峰迅速轉彎,完全憑借飛機運動趨勢來判斷是否可以迫降在場內。航線建立得非常準確。
然后是航線的調整。誰也不可能一次對準后就正好落到跑道上,下滑過程中可能點靠前或靠后,需要飛行員用操縱桿控制。這時動作不能大,大了飛機就會失控,控制非常難。李峰一再說,當時想的最重要的就是“柔和柔和”。他非常清醒。
關鍵點3 弱動力飛行
非常狀態拋棄常規操作
問題:弱動力飛行就是在原始動力狀態下,飛機動力突然消失或衰減。去年希思羅機場波音飛機事故,就是動力消失后飛行員沒有推桿而是拉桿,飛機迅速下沉,最后拉桿拉不住蹾在土地里。
徐勇凌表示,李峰并不知道弱動力飛行操縱的概念,但他是完全按照弱動力操縱的要領進行的。弱動力飛行的訣竅是:不能拉桿而要推桿,要保持速度,李峰恰恰是這么做的。
此外,當時幾十個告警信號燈閃爍,又沒有姿態數據,可供參考的東西很少,只有一個跑道。是看儀表還是看其他東西?李峰就看一個地方———跑道。如果他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地方,結果不可預想。
李峰還做了兩個關鍵的違返常規的動作:放起落架和放減速板。理論上講,停車后不應該放減速板。但此時只要能減速就是最佳選擇。最后飛機著陸時度是310公里,僅比正常速度大了15公里。
關鍵點4 著陸技術
飛機雷達罩僅磨損十余厘米
問題:著陸技術對空滑迫降是最關鍵的。上世紀80年代肯尼亞一架飛機在大西洋上迫降,機翼先著陸,飛機分為四截,乘客全部遇難。
徐勇凌說,這次李峰是在80米做著陸動作,而正常的是在20米做。提前拉桿,速度控制得比正常大了近80公里。因為迫降俯角大,因此減速要快。正常減速是50公里,這次減速是100公里。
著陸后,因為前起落架沒有放到位,所以減速傘放不出來,可能會沖出跑道。但李峰拉應急剎車,飛機速度減到180公里左右。此時將前起落架收起,前輪緩慢磕地,滑行,飛機前部雷達罩磨損大概十多厘米,很小很小,而且他在快停下的時候,還有意往一邊偏了一下,這是考慮到后面的飛機有可能著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