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到達北極點,是象征一個國家極地考察實力的重要里程碑,無疑也是昨天凱旋的中國第4次北極考察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成績。“到達北極點,不是此行出發前就確定的‘死任務’。從科學考察的角度來說,北極點也絕不會是我們的終點。”考察隊昨日對媒體介紹了北極點之行的詳情。
想到北極點
考察隊首席科學家余興光告訴記者:“出發前,我們進行了詳細的方案設計,但其中不包括在北極點開展大規模考察,我們的主要作業海區不在北極點附近。畢竟不可預知的外界因素太多了,能不能到北極點并不確定,當時的預備方案是到達北緯88度。但我們想去北極點的愿望非常強烈。”
據雪龍號船長沈權介紹,越過北緯85度以后,雪龍號開始了更周密的航線設計,既仔細觀測海冰狀況,又派遣直升飛機探路。“高緯度的海冰和低緯度的有很大不同,海冰個頭大、強度也大。海冰間的水道是有的,但一個跨一個,不連貫,仍需要科考船破冰作業,難度不低。”最終,雪龍號克服重重困難,成功挺進至北緯88度24分,又隨冰向前漂移,到達北緯88度26分。這個有利位置,為直升飛機著陸北極點創造了條件。
待了一小時
我國第4次北極考察隊動用了2個架次的直升飛機,在北極點進行了1個小時的科學考察工作。那1個小時,可謂分秒必爭。“我們當然想在北極點建立長期冰站,開展10天、15天甚至更長時間的作業,但是那里的環境太復雜多變了,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大家安全地回到雪龍號上。”余興光坦言。
綜合海冰融池、裂縫危險、雨雪霧、嚴寒、北極熊可能的干擾等種種不利因素,計算了直升飛機的油料、運送人數和停留時間和返航時的氣象條件、冰情變化,考察隊只能在北極點“速戰速回”。“第二架次的作業更緊張,起大霧了,沒有辦法爭取更多工作時間。”據余興光介紹,考察隊在北極點爭分奪秒―――插國旗和隊旗,打冰芯,取水樣,放浮標……個別隊員連拍一張照片留影的時間都沒有擠出來。
難見北極熊
此次北極點之行,也讓余興光深感“北冰洋的海冰融化趨勢快得驚人”。以往,用雪龍號這樣破冰能力有限的科考船加上直升飛機,就能到達北極點,是難以想象的。而今,全球氣候變化令北極海冰大量融化,國際上甚至已有科學家大膽預測,照此發展,不久的將來,用不著核動力破冰船,普通破冰船也有可能征服北極點了。
我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較前三次提前了10天出發。考察隊在北冰洋高緯度地區見證了海冰的迅速融化狀況:從北緯88度以北大范圍區域,直到北極點,出現了大量的水塘、冰間水道,甚至比較開闊的水面。考察隊組織了“誰第一個發現北極熊”的趣味活動,結果,僅在楚科奇海域,離雪龍號左舷不太遠的地方,看到了正在吃海豹的北極熊。考察隊在整個航程中幾乎沒有遇到北極熊的騷擾,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海冰消融的程度。
余興光說,北極的快速變化對我國氣候和環境的影響,將是我國北極考察的長期主題。作者:董純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