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科研人員在調試我國首臺采用國產高性能通用處理器芯片的萬億次計算機
一
猝然爆發、至今余波未平的國際金融危機,讓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愈加凸顯。面對危機,我國傳統產品出口大幅下滑,以往簡單依賴給國外企業代工賺取利潤的企業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倒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不僅在危機中挺了過來,而且還抓住機遇實現了新跨越。近兩年來迅速崛起的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企業,就是最好的例證。
“從政治、經濟方面講,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永遠處于被動的地位。自主創新實際上是國家的自主,是站在整個國家利益上的自主,是代表國家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自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的一番話道出了自主創新的緊要性。
如他所說,歷史經驗與現實所需都表明,自主創新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種種現實挑戰。外貿依存度依然很高,貿易摩擦日益凸顯;企業創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國際競爭中備受遏制;一些發達國家為了削弱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對我國的產業關鍵技術實行封鎖戰略,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
在我國占相當比重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大量代工賺取的只是很小比例的辛苦費,利潤的絕大部分都為擁有知識產權的國外企業所獲得。與此同時,國內所倚重的高耗能資源密集型產業,不但消耗了大量能源和原材料,而且讓我們在生態環境上也付出了極大代價。
這些難題的破解,都需要自主創新土壤的厚植,核心競爭“利器”的淬煉。
而“以市場換技術”,丟了市場卻沒有換來技術的教訓,讓我們清醒地體認到:關鍵技術和核心競爭力是要不來、換不來、等不來的。只有具備了自主創新的扎實根基,才能把國家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維護好民族生存發展的生命線。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事實上,進入新世紀以來,自主創新已被作為國家戰略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指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2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根本出路在自主創新。
二
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的迫切性不言而喻。然而,與這種迫切性極不相稱的是,我國自主創新領域存在的諸多羈絆。
科研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雙低”夾擊自主創新。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指出,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的轉化率差距甚遠。對于我國而言,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成果轉化率如此之低意味著科研對生產的促進作用還很不明顯。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面,主因在于當前科研導向和評價體系存在弊端。由于科研導向與市場嚴重脫節,很多成果從立項之初就注定了不可能轉化。有高校學者表示,目前高校應用型科技成果大約一半左右是不具有轉化條件的“偽成果”。大批研究成果往往在完成成果鑒定、論文發表、職稱評定、獎項申報的“自我循環”后,就被束之高閣。許多基層科研人員形象地用“評審會成‘追悼會’”來形容這一怪現象。
企業創新主體沒有得到尊重,阻礙著自主創新巨大潛能的釋放。不管是按照西方國家已有發展經驗,還是從我國現實出發,企業都應是自主創新的絕對主體。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企業還遠未擔起主體重任。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占25%,研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56%,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