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月30日電(記者周芙蓉)中國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最豐富多彩的文化大國之一。隨著全球化發展的不斷沖擊,許多沉淀著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正在流失。中國民族文化專家呼吁加大對民族文化資源的立法保護。
黔東南苗族服飾是苗族服飾中最為雍容華貴的服飾,以其工藝精湛,造型獨特,文化積淀深厚,堪稱苗族文化的一部“無字史書”。由于經濟利益驅動,許多嗅覺敏銳的人看到了黔東南苗族服飾這塊“富礦”的商業價值,采取“低價收購、高價賣出”的手法對這塊“富礦”進行無序開發。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雷秀武曾在與法國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館館長交流時,了解到這家法國私立博物館已收藏了180多套苗族服飾,其中,黔東南的苗族服飾就有108套,極具文物價值的月亮山地區祭祀服“百鳥衣”就有15套,超過了貴州省內的收藏。這位博物館館長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100年后,中國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飾文化,還要到我的博物館來研究。”
不僅僅是當地人,在中國西部民族貧困地區,一些外國人甚至從事起了倒賣民族文化資源的“行當”。老外輕易可以挑選到一些具有文物價值的服飾,然后作為旅游工藝品輕松帶出境外。
被譽為水族“百科全書”的水書,近年來流失現象也不容樂觀。有甲骨文之前,水族古文字就已存在,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族地區,小販們在趕集日公開擺攤收購水書,許多“水書”就這樣流失出縣、出州、出省甚至出國。
貴州民族學院院長、法學專家吳大華認為,中國的民族文化資源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財富,是不可再生資源。當務之急是加快立法步伐,把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納入法治軌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