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兩月調查鐘鼓樓-什剎海地區,呼吁啟動申遺程序
昨日上午,當北京四中的四名高中生將全班同學撰寫的調查報告呈交給國家文物局文保司世界遺產處時,工作人員拿著數萬字的《關于北京鐘鼓樓-什剎海地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報告》,用“特別感動”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為了這份調查報告,北京四中高二(10)班和(11)班60余名學生耗時近兩個月進行采訪、調查,現在,他們又分頭將報告交給了東城區政府、西城區政府、國家文物局等9個政府部門。
這份報告包括“這一遺產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理由”、“北京文化風貌破壞原因”、“遺產地的保護建議”等幾部分。
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處的工作人員解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嚴格的程序,申遺報告必須由專業機構和權威專家操作。雖然同學們的報告和申報程序不符合有關規定,但他們還是會保管好這份報告,并與有關部門進行溝通。“申遺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公眾的參與,這些學生就是最好的詮釋”。
在報告后面,同學們還附上一份呼吁書,呼吁有關部門盡快啟動鐘鼓樓-什剎海地區申遺程序,采取控制游客數量、整治胡同游等措施,保護北京舊城文化核心。
■對話
“外國人更關心舊城保護”
調查學生表示胡同保護非常緊迫
新京報:做這份報告的初衷是什么?
北京四中高二(10)班張慶超、范小彤、李靖、王鴻奕四名學生(簡稱學生):是我們地理課的一個課程要求,大家都覺得挺有意思的。
新京報:你們報告中的一些數據和信息的來源是什么?
學生:絕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實地收集來的,現在還有錄音和錄像。
新京報:怎么會想到向9個政府部門呈交報告?
學生:了解得越多,就越覺得胡同保護的緊迫性,我們就想把報告交給決策者。
新京報:采訪中有哪些特別的感受?
學生:外國人比中國人更加關心北京舊城的保護,而且,在胡同里居住的北京人并非個個都是故土難離,很多居民都認為只要錢(補償費)給夠就會搬。(記者王薈)
|